第1266章 生于谷雨死于谷雨

第(1/2)页

所以从内心深处唐阳羽的贵族观跟凌雨晴的就不一样,本质区别。

        只是他不会明确的跟凌雨晴对着干。

        不是他害怕凌雨晴不是让着她。

        而是这种事情各自有各自的理解,理解见解不同才正常,要是完全相同那才是出鬼了。

        求同存异不光可以是对外的国策,还可以是私人关系处理的基石。

        夜里1点钟两人还没有睡,但是牺牲一点睡眠时间熬夜是值得的。

        唐阳羽引导凌雨晴找到了道法之门,凌雨晴则给唐阳羽设定了龙族五爵的降龙之策。

        相互收获都很大。

        而这种事是外人绝对无法促成的,只有他们之间彼此扶持才行。

        这是天命,也叫天命所归。

        所归天命之处便是宿命,两人的宿命。

        按照一般顺序天晚了,两人各自收获颇丰,是时候亲热一下什么的了。两人不会,两人今晚注定不会有什么肌肤之亲。

        两人也不可能这么做正事加班到天亮。

        他们快睡了,大概在凌晨两点之前。

        早睡早起是老祖宗的祖训,老祖宗不是不懂科学,老祖宗有一本二十四节气立法就可以走遍天下。

        很多地方远比现在的所谓科学要严谨准确奇妙的多。

        二十四节气律法绝对在唐阳羽的重点研究范围之内,因为这跟修复大有关联。同时这次寻龙开启也绝不能随便选个日子出发。

        唐阳羽首先要遵循二十四节气歌来计算和谋划。

        家里死去很多年的老头子几乎从不会给小小的孙儿讲故事,但是一旦他讲了故事小小的唐阳羽就会记住,记忆十分深刻。

        下面这个故事也是,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唐阳羽抬手看看手表,咧嘴笑笑。

        “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又想给你讲故事,讲个故事我们就睡觉吧。你听了这个故事也要思考一件事,那就是要帮我在二十四节气中间寻找最合适的寻龙开启之日。”

        “这算是一件大事,我信不着别人,只信自己和你。”

        凌雨晴一愣,“这事似乎你找羲和大祭司,外婆甚至圣女王更靠谱,真的要任性的自己来?我自问并不擅长此道。”

        唐阳羽抬手捏捏鼻子,人家女孩的鼻子,不是他自己的。

        “对,既然是我去寻龙,那么寻龙之日的选择就由我和你来决定。这不是任性,这是权力。”

        “自主选择的权力。”

        唐阳羽越说越自信。

        凌雨晴没好气的瞥了他一眼,催促道,“行了,先讲故事吧……不过感觉这个故事不是你自己的……”

        唐阳羽突然有点深沉起来,“的确不是我自己的,是家里老头子的,他很少讲故事……”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中颇为富有。可这浪子不知时令节气,不好好种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把父亲留下来的一份祖业吃光了,后来只好向亲戚借贷。”

        “时间长了,亲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把舅舅仅有的几件衣服也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一看舅舅把棉袄穿在身上,天气又是那样的冷,也没好意思开口让舅舅把这件棉袄脱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浪子一听,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气逐渐转暖。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三月三,冻死单身汉。”

        ”浪子知道舅舅是个单身汉,一听这话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气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又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还是要借棉袄,就说:“四月二十,冻断树枝。”浪子一听,知道借棉袄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们都穿单衣孔浪子心想:现在去借棉袄,舅舅还有什么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气热得很,人们都打起赤膊来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袄,看你还有何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人是不毛虫,单怕六月天的冷北风。”

        “到了七月份,天气仍然很热,浪子又找舅舅开口借棉袄。舅舅说:“吃了七月半的饭,放牛儿子堤坡站。”

        “这意思很明白,天气冷起来了,棉袄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说:"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开始下霜了,谁还愿把棉袄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还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还没有开口,舅舅说:“起了重阳风,虫子蚂蚁都要准备过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袄的主意,我以前接济你,实际上是害了你。你以后借东西典当是没有门了,我有也不会借给你,你还是好好种田,自己养活自己吧!”

        “后来浪子回头,勤扒苦做,终于积起了一份家业。”

        “那么有趣的地方来了,这则民间传说中讲述的,其实是节气的故事。“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讲的是雨水节气;“三月三,冻死单身汉”,讲的是惊蛰节气;“四月二十,冻断树枝”,讲的是谷雨节气……”

        唐阳羽讲故事的时候有点不像他自己,凌雨晴其实一次都没有见过唐宗放大师。

        但是她却突然感觉到唐阳羽此刻身上有着唐宗放大师浓重的影子。

        仿佛那一刻大师的灵魂在他身上复活。

        这并不恐怖也不吓人,对凌雨晴来说反而更加亲切。

        就像是她自己的爷爷凌东方在给她讲故事,相对于唐宗放的不讲故事,严厉,古板,怪异。

        凌东方则是个喜欢讲故事的爷爷,这点凌雨晴自知比唐阳羽幸运许多。所以她只是微微笑笑,并不插言,她知道唐阳羽和唐宗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果然,唐阳羽顿了顿继续。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凌雨晴必须很仔细的倾听才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寻龙的具体时日。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自古以来,立春时皇朝与民间都有很多祭祀、庆贺活动,除大家熟知的吃春盘、春饼外,还有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盛行于各地,其仪式由各府县执行,在某县志上有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圣,鞭土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也。是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家夫不用力耕田。”

        “这说的是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立春日当天,官府要奉上供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及农民轮流鞭打,打春牛头象征吉祥,打春牛腰象征五谷丰登,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无论鞭打春牛的哪个位置,都象征着驱寒和春耕的开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随后人们要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象征兴旺。当天如天晴则预示着丰收,若遇雨则预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农村仍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小锣鼓,唱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红色春牛图,图上印有二十四节气和一个人手牵着牛在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唐阳羽接着又说了立春,立春其实是在冬季末尾的时候,现在正是冬季。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凌雨晴缓缓站起身来到窗前,看着外面依然没完没了飘飘洒洒的冬雪。心里突然一动,难道寻龙之日是立春?

        一切大地生机开始之时?

        她忍不住两眼光芒看向唐阳羽,结果这家伙似乎完全沉浸在他爷爷的故事当中。

        不对,他是借助给她讲故事自己在整理思路,自己在分析判断,这是一个难得的过程。

        清明安静安全没有任何打扰又可以心灵相惜的思考过程。

        只有在她身边才能完成。

        难道这也是宿命?

        唐阳羽继续。

        “我没有生在京城也没有长在京城,但是我却知道关于冬至的三个传说。传说之一:过去老京城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之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凌雨晴笑了,笑的很开心,由内而外的放松。放松的不光是内心还有身体。

        问题是冬至早已过去,大寒都过了,所以现在再说冬至已经变得没有什么意义。

        可现在的唐阳羽就像是走火入魔一样。

        或者说他必须走火入魔,否则根本无法找出寻龙之日。

        太难了,艰难的难。

        现在的唐阳羽就好像是实验室里的爱迪生,在找到钨丝之前成千上万次的失败。

        失败堆里找到成功,但是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唐阳羽现在在寻找寻龙之日,从二十四节气之中寻找,但是他需要很多相关碎片才行。

        她开始更加愈加理解他。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凌雨晴有些吃惊,终于肯打断唐阳羽。

        “寒食节后是清明,跟晋文公有关?这事我第一次听说。”

        她的表情很好玩,唐阳羽笑,“你也不用觉得什么,寒食节后一天是清明节这事绝大部分人不知道,传统的国学和二十四节气正在迅速的以一种可怕的速度被人遗忘。”

        凌雨晴跟着叹息一声,不再言语。

        唐阳羽说的是实话,连她都不知道的事情别人真的很难知道,不是她多么自恋。

        而是充分的认清自己。

        清明在四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