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援兵

第(1/2)页

大明内长城宁武关以西两百里,顺着内长城残破的关墙,有一处名为丫角堡的隘口,修筑在吕梁山边上,城堡并不大,不过一座四面黄土夯就的小小土堡,周围沿着山势有七个火路墩,组合成一个完善的防御阵地。静静的关河从古老的城堡下流过,蜿蜒向西,最后注入黄河。

        内长城是成祖年间在战国赵长城的基础上翻新重新修筑的,黄土混合着糯米等物夯就,远远看去,黄色的土岭上黄色的长墙和碉堡,几乎与山溶为一体,宏大而壮丽,多少民工的血汗铸就了这一抵御草原游牧民族的工程,每一段土墙下面,都埋着无数当初筑墙人的尸体。

        丫角堡是外长城和内长城的交汇处,因此处有山名丫角山,城堡就叫丫角堡了。大明朝廷在这里派驻了一个千户所,由大同镇和山西镇共同守御。延绵的内长城到了这里,与外长城结合在一起,从天上看下去,就像三道黄色的线条集中在了一处,一条向北,延伸向宣府;一条向西,遥奔延绥;而最后一条,侧曲折向南,就是内长城了。

        南明永历四年,这里的千户所早已荒废,因为年久失修,土墙上坑坑洼洼,脑袋大的洞随处可见,一些地方甚至干脆就坍塌成了口子。土堡中杂草丛生,房屋破败,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吹得无踪,空余歪歪扭扭的房梁;羊马的粪便堆了满地,堡内空无一人,就连竖立在土堡中间那根巨大的旗杆,也从中断成了两截,木质的刁斗摔在地上。

        一切迹象表明,这处当初蒙古人视为天堑的隘口,已经成了坦途,一些人马的脚印和大车的车辙在东倒西歪的城门里外隐隐若现,更证明了这一事实。

        风吹过,卷起漫天尘土。

        距离丫角堡二十里外,砂砾化的尘土里,一群黑色的人影拥着大车,顺着荒凉的土路,缓缓向着丫角堡走来。

        远远看去,人影并不多,不过一百来人,拥着十几辆板车,车上捆绑着麻袋货物,其中有三四十个大汉身形健硕,提枪携刀,在人群中很是打眼,观其面色,容貌凶恶,满脸横肉,不像善类,似乎也不是什么正经商队。

        不过,正经商队,也没有走这条道的。

        不走大道,不过官家隘口,自然能偷逃一笔巨额的税,还可以躲过那帮兵大爷永远填不平的贪婪胃口,可不要小看这笔支出,它甚至高过一次远行的货物利润。

        但是小道自然也有小道的危险,野兽、响马、山贼、亦民亦贼的当地地头蛇,等等诸如此类,构成了走私贸易的种种危险,一个不慎,就要死人的,运气差点,一队人死光光都是常见的。

        所以世家大户或者良善商贾,没有完全的把握,不会冒险偷走小道,宁武关和雁门关虽然盘剥得狠,却胜在安全,图的就是一个稳字,所以这两年虽然丫角堡这边开了个口子,却是土匪横行,一般人不敢走。

        而这群人,恰好就是一群土匪。

        三四十人的汉子,押着两倍于他们人数的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捆成了麻花,哭哭啼啼悲悲戚戚,衣衫褴褛面带菜色,蹒跚着在尘土里前行,而一辆辆手推板车上,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铁锅瓷碗、衣服鞋帽,甚至还有一个看上去有些精致的碗橱。

        领头的,叫做孟老二,是一个原大明大同镇威远卫的小旗军官,姜瓖反正后这厮偷跑出来,左右没了去处,仗着有些武艺纠集了一帮同样的散兵,在这吕梁山余脉中落了草,过上了刀口上添血的日子。

        这一趟出去,颇有收获。

        “大哥,这票肉猪可不少啊,瞧那几个娘们,虽然抹了锅灰,但还能看出几分眉眼来,洗洗干净水滴滴的,蒙古人一定抢着要!”一个壮汉凑近孟老二身边,溴着脸道:“卖了好价钱,咱们可能过上几天好日子了!”

        孟老二一张黄面皮,骑在一匹骡子上,横着一把长柄大刀于身下,摸着嘴边的一撮胡须矜持的笑:“呵呵,少他娘的想偷懒!干了这票,还得再干上几趟大的,在山寨里积粮存货,多备些才能安心。这几日鞑子和明军在打仗,鬼知道会不会波及到这边来,万一来了,咱们还得跑,到时候没了存货,我们兄弟吃什么喝什么?”

        那土匪摸摸脑袋,想了半天“嘿嘿”一笑:“还是大哥想得周到!”

        “那是当然,不然怎么当你们的大哥呢?”孟老二道:“还不看好肉猪?跑了老子抽死你!”

        那土匪屁颠屁颠的去了,另一个瘦子土匪又凑上来,一张马脸笑开了花,讨好般的道:“大哥,这附近的庄子越来越少,百里之内人都难寻见一个,再想抓肉猪运去蒙古人那边贩卖,愈发的困难。依小的看,最近走这条道的商队多了起来,听说前几天大虫岭上飞天雕的人还干了票大的,足足抢了十几车货,发大了去!这丫角堡左右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