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太一至圣大神通五行天干合阴阳

第(1/2)页

因诸般缘故在身,太一道人修为进境,可谓飞跃。一年之前,这道人还只**凡胎,如今却已早早证就化神。



        说来也是令人惊叹。



        但正因为这修为精进太快,在基础方面来说,道人虽然没有瑕疵,但许多手段,与如今修为境界,已不相称。



        单说前时与魔尊斗法,外人看来,这二人自是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但实则不论太一道人,还是那赤混老魔,这两人都才刚刚证就化神,许多手段,都还未炼成!



        太一道人真正拿手的神通,大略也只寥寥数种。后天五色神光,以及本身修行功法蕴含的几门神通,仅此而已。



        那老魔也是如此。



        放在普通修士身上,少说三五百年方才证就化神,时间够长,能修得多种神通,多样手段。较之而言,与普通修士斗法,道人、魔尊自是远远强过,可要说手段多寡,却又远远不及。



        如今终南山太一圣地已是走上正轨,有门规戒律护持,又有诸血肉傀儡担负杂务,一切有条不紊,自不用太一道人分毫操心。



        如此,自当是该好生打熬自身法力,修炼法术神通,参悟大道至理。



        由是太一道人关闭太一宫大门,闭关潜心修行。



        太一道人修道,始于两门无上法门,其一为混沌真身,其二便是那三元归一炼炁法。然则这两门功法,毕竟是前贤所有,非道人自身所有。



        因此在证就化神之后,道人采万般法门奥妙,结合自身大道体悟,创出了鸿蒙太一至圣真经。



        这门无上法门,可谓道人专属,其中奥妙,直指大道,端是非同凡响。因道人自创,按部就班修炼下去,天仙之下,顺风顺水,少有瓶颈。



        这门功法,修成法力浑厚无边,远迈寻常高等法门,并蕴含数门草创神通,其一曰:造化神光。



        这门神通,乃采天地大道本源之灵机,无论开辟、秩序、终结,大道运转奥妙,皆可化入其中。



        炼入的道妙越多,神光威能越强。



        又有一门,曰:鸿蒙太一真身。这门功法,源自于混沌真身奥妙,结合种种肉身功法奥秘、肉身神通、法天相地等诸般精髓,合而为一。修炼至高深境界,万劫不磨,举手投足,就有开天辟地之能!



        再有一门神通,曰:鸿蒙法相。乃是淬炼元神、真神的无上神通。这般神通,采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炁、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炁、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炁,三元三炁精髓奥妙,熔炼合一,返本归元,炼出混沌元始炁,以混沌元始炁淬炼元神、真神。修成这门神通,无论元神、真神,大可顶天立地,有无穷法力,开辟世界,也是弹指等闲。小可化于无形,游走于无尽虚空次元维度,可分化千千万,明了万万千。上可入碧落,下可入黄泉,念头一动,世界生灭,亘古不朽。



        然则,这三门无上神通,毕竟也只是草创,仅一框架雏形。若此时施展,恐怕还比不得从系统兑换的某些神通。



        须得熬炼打磨,化入诸般大道奥妙,待得小成之际,才能展现莫大威能。



        但要汲取大道奥妙,却须得从其余功法、神通、法术着手。



        那太一宫虚空之中,悬岛老松之下,太一道人座下现了云床,盘膝静坐其上,一推道冠,脑后现了庆云,诸般道妙,登时便充斥太一宫虚空。



        那虚空中,由是有霞光万丈,或是毫光凛凛。或有魔神纵横,或有五行轮转。



        道道混沌色气流其中来回冲撞,竟隐约看见一个个微尘世界生灭其中!



        此乃太一道人道妙显化,勾动诸般法则,产生的种种异象。



        “大道显化,无非阴阳五行耳。我欲通晓诸般法则,将之全数化入鸿蒙太一至圣真经之中,便须得从阴阳五行诸般功法神通入手。”



        “金木水火土五行,乃宇宙之根本,无论物质、能量乃至于时间空间,实则都与这五行奥妙关联紧密。”



        那开天辟地之前,混沌之中,不存在时间、空间等诸般概念,乃是混元一炁。待得天地开辟,混沌分化阴阳,阴阳化而五行,这才构造出空间,有了时间流逝,才有了时空的概念。



        说来那时空大道有多奥妙,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实则便就藏在这五行阴阳之中罢了!



        由是修道之人,到了一定境界,对时空之道,自然而然,便有能有所体悟。譬如一旦证就化神,仙道修士就有开辟次元空间之能,勿须钻研,只本身功法神通显化而已。



        本质上而言,时空,其实与所有法则都有关联,而所有法则,又不脱阴阳五行之道。



        又举个例子,譬如神话中太上道祖手中的先天至宝太极图,一经抛出,显出一条金桥,横跨阴阳,镇压时空。那太极图乃是阴阳大道显化的至宝,能镇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