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牦牛骡马

第(1/2)页



        第四百八十八章  牦牛骡马

        为了改善运粮办法,节省民力,董和向荀彧推荐了益州独有的一种奇畜——牦牛。

        说是益州独有,这是相对于东汉其他各州来说,实际上这时候的牦牛是遍布青藏高原的。但是在这个时代,青藏高原基本上除了少数边缘地带被纳入大汉统治,其余地方还是一片原始地带。

        牦牛就是生长于此间,后世书中将牦牛称作“高原之舟”,原因就是自古以来藏民便用牦牛来做运输工具。

        关于牦牛的记载,其实在《山海经》中便有:“潘侯之山有牛,四足节生毛”,说的正是牦牛!

        《正字通》也记载:“出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之,状如水牛。”

        牦牛算是一种很神奇的牲畜,其食性粗放,力气大,善爬山,耐高寒。只要是经过了驯化,每天能够行走几十里地,而且不需休息。有时可以连续几天不吃不喝,驮运如常。

        对于这个时代靠近高原的羌、氐二族人来说,牦牛简直就是宝。其肉可食,粪可烧,皮毛可穿戴,还有马的识途本领,又是运输工具。

        最关键的是牦牛不需要像战马一样喂粮,随处放牧吃草就可以了。

        董和原是南郡人,后来才举家迁到了西川,第一次见到牦牛的时候,董和便开始有意了解这种牲畜。

        他也曾向刘璋建议过,但是刘璋根本就没有加以理会,这次得知荀彧正想办法节省民力,因此才出来建议。

        这个建议虽然好,但是却也有其弊端,这就是董和说的采买问题。

        按现在的物价,一头牦牛须费钱五千,如果要大规模的采用牦牛来运输粮草,那么这笔花费就不是小数目了,或许当时刘璋不愿意理睬董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过荀彧可不是刘璋这样的守财奴,荀彧的眼光无疑是更加深远,虽然可能暂时需要耗费的钱财不少,但是如果真的能够如董和所说,那么最终这个钱还是会花的值得。

        而且这牦牛毕竟还能吃,实在不行,充作军粮也算不亏。

        最重要的是,按董和说的,这一只牦牛便能驮数百斤,无疑将大大的减少民夫的征调。

        从蜀中运粮支应汉王进攻陇右,这上前里大多都是山路。如果是靠人力、马、车,且不说这载重问题,就是这速度也顶多日行十数里,跟牦牛的数十里差距可就太大了!

        古之军粮往往是在运粮的路上便消耗了过半,这也是长途行军常常为粮草所困的只要原因。

        “幼宰啊!此畜若果如你所说,我这就可以下令采买!虽耗费些钱财,却也是值得。”荀彧说道。

        董和见荀彧有意采用自己的建议,于是便又说道:“令君可先购千头,试以用之,如若可行,再行采买,如此则万无一失!”

        听了董和的话,荀彧很是惊讶,这董和知无不荐,荐之有道,且心思缜密,显然是个人才,值得重用。

        虽然现在董和是个议郎,基本上也就是个闲职,但是经过此事之后,荀彧已经有意任以实事,当然,这还要征求汉王的同意。不过荀彧看上的人,刘征又怎么会不同意?

        于是荀彧将此事在尚书台公议之后,便令董和来主办。

        董和得到实际任用,自然更是干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