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重建丝路

第(2/2)页

的人担任西域都护之职,处置西域事务。

        这个人选值得张辽费思量,他手下能担任的不少,荀彧、沮授都行,但中枢刚刚建立不久,需要荀彧等人理顺,冀州、凉州、豫州、扬州都是刚刚安定下来,都需要这些人坐镇,暂时都不宜调动。

        所以张辽瞄上了一个人,田丰。

        袁绍败亡后,田丰在张辽派人的暗中保护下,躲过了一劫,但此人虽有才能,却是头犟牛。

        张辽此前留在邺城一方面是为了安定冀州,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田丰。

        他几番登门拜访,与田丰深谈后,察知田丰以袁绍之败为耻,不愿再出山。

        不过张辽心中早有打算,他知道田丰不愿意出山,主要还是面子问题,何况此前袁绍与张辽是敌对关系,田丰投靠他就等于投敌,这是田丰心里难以接受的。

        张辽察知这一点,便在与田丰交谈时无意中提及了班在西域的功业,大为赞叹,又谈到了西域以外的广阔世界,夸大了贵霜帝国的强大,说深了大汉面临的外来危机。

        田丰心中本就不甘就此空老林泉,听了张辽讲述西域乃至西域之外的世界,不由心动,听到其他几个帝国的强大,也不由肃然。张辽便趁机请田丰担任西域都护,开疆拓土,使远人来服,将儒家教化播种到大汉以外的世界。

        这是内部矛盾转嫁外部,足以打消田丰的心结。

        果然,田丰没有拒绝,最终决定与张辽一道赶赴西域,教化夷狄。

        到了西域后,张辽当即就任命田丰为西域都护,杨汉为戊己校尉,领五千兵马辅助田丰治理西域。

        田丰擅长政务,谋略与手段都是一流的,但论纵横之术却差了些,而杨汉灵活机变,貌似憨厚实则狡猾,在西域数十国之中复杂的环境中实是如鱼得水。

        张辽又任命伏均为西域长史。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从敦煌郡而分,环绕大沙漠向西,自疏勒与莎车国而合。

        如此一来,西域都护田丰在东,坐镇楼兰,向西接焉耆、龟兹,向南接鄯善、于阗。

        副手西域长史伏均在西,坐镇疏勒,相当于当初班所在的位置,北接姑墨、尉头,南接莎车、于阗、精绝,与田丰相互照应,确保丝路通畅。

        至于对伏均选择,其中自然另有意味,却是不足为外人道了。

        任命了人事后,就是雷霆般的军事行动了。

        大汉衰落十余年,西域诸国难免心生他念,对于这些地域的国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大的军事威慑。

        先威后恩,慑之以威,然后施之以恩,教之以化,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张辽的谋划是,徐荣和樊稠从北道出,横扫车师前后部、焉耆、龟兹等国。

        此时北匈奴早已衰落,天山北部的乌孙本来势力不小,但从两百年前就分为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内讧迭起、变乱丛生,根本无暇他顾,丝路北道的车师前后部、焉耆、龟兹这些曾经依附匈奴的喽啰没有后盾,很难抵挡徐荣和樊稠的大军。

        至于南道,鄯善国和精绝国定了之后,西面大国就是于阗和莎车了,由张辽带着典韦和杨汉亲自征讨,最后南北两路在疏勒会师,完成对整个西域都护府的控制。

        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作战,精兵战略的优势越能凸显,转输粮草少,机动灵活度高,在西域这种绿洲散落的大漠地带,一支数万人大军未必比得上十几支小股部队。

        尤其是典韦的猛虎营和张辽的亲卫营,最擅长的就是小股特种作战,在西域可谓如鱼得水。

        即便如此,张辽也不敢大意。

        他知道,在西域这种地方作战,最大的威胁不是西域诸国那点实力,而是大沙漠,一个处置不好,非战斗减员远比战斗折损可怕的多。

        沙漠中的变数太多了,迷路、缺水、沙尘暴,以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多最可怕的流沙,任你军队再精锐,一旦陷入这些危机,都是九死一生。

        是以在战前,张辽为两路兵马配备了足够的水壶、指南车、指南针、地图,还有医护队和骆驼辎重队。

        他又特意组织大军进行了沙漠作战特训,先就是训练如何结合指南针与地图认路,然后是大漠扎营、寻找水源、辨认流沙、警戒沙尘暴和诸多危机下的自救之法。

        在楼兰特训了三个月,待斥候已经打探好了南北两道消息,然后大军才分为两路进入沙漠。

        与此同时,商队也开始在楼兰建立第一个据点,张辽来西域时,不仅带了苏婳和糜贞,还有中山甄氏、张世平和苏双这些以前和张辽合作过的大商人,都被张辽说动,纷纷来此,成为重建丝路的一份子。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