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人才外流?不存在的

第(1/2)页

第323章  人才外流?不存在的
    跟陆擎舟聊完之后,陈念的一阶段布局基本完成。
    金属氢,核动力,外加一艘提高战略威慑能力的核潜艇。
    这些东西将成为开启近未来科技大局的第一把钥匙,而在这之后,陈念将会把技术触角逐渐延伸到农业、医疗、先进工业上去,彻底打开全面超越的大门。
    不过,陈念也清楚,这些事情不能急于求成。
    在不断输出技术的同时,他也在借助星火的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在吸收着知识。
    材料学的内容博大精深,他越学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哪怕在某一个领域有了些成就,但当转入下一个领域时,又会面临重重考验。
    根本不存在什么“打好了基础一切就水到渠成”的情况。
    就像现在,转向抗中子辐照材料之后,他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不够用了。
    哪怕对整个世界来说,抗中子辐照材料也是一个极新的课题,可参考的技术不多,理论基础也相对薄弱。
    所以,陈念选择直接解析出一种后世比较普及的材料,也就是CLAM抗中子辐照钢。
    依托于这种材料、以及系统所提供的技术,陈念打算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主要去做逆向工程,从而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技术本身也不会浪费,钍基熔盐反应堆的管道系统,正好能用得上。
    勤俭节约闹革命,在陈念这里算是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一个源点也不浪费,甚至恨不得一个源点要发挥出双倍的价值。
    估计如果这套系统有设计者的话,应该都已经被陈念的抠搜惊呆了    当然,更惊讶的还是陆擎舟。
    前一天他才跟陈念说材料问题不好解决,第二天陈念就给了他一份CLAM钢的制造技术方案,其中甚至还包括一项国际上刚刚提出、还没开始探索、甚至连理论基础都不完善的梯度纳米结构强化技术。
    借助这项技术,CALM钢的表面强度和抗辐照性能将进一步上升,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数据表现上能提高多少,但很显然,那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字。
    于是,整个项目便在异常顺畅的过程中启动了。
    216堆的初期设计标准被推翻,陆擎舟毫不心疼地把216堆的重要性级别降低到了次级水平,开始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全新的钍基熔盐堆上。
    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

——    当然,还不止项目上是如此。
    长安,西工大。
    刘海沉默地漫步在这座他曾经无比熟悉的校园里,心里的感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他还记得,自己在几年之前走进这座校园的时候,对这里的印象还是“破破烂烂的老学校”。
    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座学校的样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建筑焕然一新,绿化程度大幅提高,连走在路上的学生的面貌,也与他之前见过的那些不同了。
    似乎在这座学校里面,唯一还没发生变化的,就是自己。
    几年的时间过去,自己仍然在干着老本行。
    说得好听点,是做“猎头顾问”。
    说得不好听,自己就是一个倒卖人才的掮客。
    不过,与之前不同,他所服务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为塞纳斯公司招揽人才,因为那家公司早就已经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撤出了华夏市场。
    对外公开的说法,是他们认为华夏市场体量过小,没办法达成公司发展需求。
    可在刘海看来,这种理由纯粹就是扯淡。
    华夏体量小?    如果这都算小,世界上就没有大体量的市场了。
    再者,当初你们大肆招人扩张的时候,不是一直都说这里的市场潜力无穷吗?    现在翻脸不认人了?自己说过的话,就当做是放屁了?    不得不说,刘海对塞纳斯是有怨气的。
    当初在需要自己的时候,它们把自己捧得比谁都高,就好像自己是他们的救世主,缺了自己,公司的业务就运转不下去了一样。
    可当经营发生变化、他们不再需要自己时,又把自己像狗一样踢开,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脱离了这个行业之后的发展,也不顾及任何双方之前合作的情分。
    他们管这叫“契约精神”,但在刘海看来,这纯粹是资本家的冷血罢了。
    更让他难受的是,在脱离塞纳斯之后,自己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任何好的发展。
    虽然偶尔还能接到一两个活儿维持生计,但相比起当年的巅峰,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时代变了。
    这是刘海最大的感触。
    这几年时间,他做的大部分仍然是外企的项目,可他明显感觉到,相比起几年之前,外企在华夏的吸引力正在大幅下降。
    他也分析过其中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
    一方面,是外部经济压力增大,外企薪资水平逐年下调,本土企业薪资逐年上升,因为经济收益带来的吸引力越发平级。
    另一方面,是国内科研水平的爆发性提高。
    别说自己所擅长的航空领域,包括重工、机械、铁路、半导体几乎在所有高新技术领域,近几年的华夏都表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潜力和实力。
    所以,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也更愿意选择本土企业,因为他们很清楚,饱三年和饱一辈子,两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对他们的选择,刘海毫无办法。
    他只能更努力地工作、更努力地磨炼自己的话术,尝试着去提高邀约的成功率。
    然而,在大环境变化的洪流之下,无论刘海多么努力,能改变的东西其实也很少。
    就像这一次,哪怕他自觉已经发挥出了自己最强的实力,但候选人却还是只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甚至要求他到西工大面谈之后再做决定。
    如果是在几年之前,这种要求恐怕不仅会被刘海当场拒绝,连候选人都还要被他嘲讽一番。
    可现在不一样了,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刘海只能低声下气地来到西工大,打算为自己“一个人头两万块”的报酬再多努力努力。
    见面的地点放在新食堂附近的咖啡厅,刘海找了小二十分钟才找到。
    在坐下之后,他又等了足足半个小时,名叫步凯的候选人才姗姗来迟。
    刘海站起身,满脸带笑,热情地向步凯伸出了手,后者也微笑回应。
    “不好意思啊刘哥,让你久等了,我那边正好有一个面试电话,就耽误了一小会儿。”
    “没事,没事,毕业季嘛,忙着面试很正常。”
    刘海不敢表现出丝毫不悦,反而是摆出了一副善解人意的样子。
    步凯对此极为满意,两人先后落座,闲聊了几句之后,刘海试探性地开口问道:    “小凯,关于我们之前聊的那个机会,现在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伱知道,这个岗位也不是一直都有的,如果时间过去了,再想重新排队就很难了。”
    “我现在也是为你好,哪怕还在犹豫,先把offer拿下来,到时候去不去再说嘛.”
    听到他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