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消失

第(1/2)页

第364章  消失    例会结束4个小时之后,陈念收到了核心组发回的技术发展路径建议。
    不出他所料,在应用技术方面,核心组最终达成一致,建议有限发展航天工业。
    而在偏向理论方面,核聚变则众望所归,获得了一致推荐。
    陈念对核心组的大方向并没有太大的异议,于是便直接将其纳入了自己的计划之中。
    分解下来,他的技术目标又多了两个:
    一步到位的空间站项目,以及托卡马克可控核聚变项目。
    这两个项目消耗的源点数量都达到了四位数以上,其中空间站项目还好,只需要1200源点。
    但托卡马克项目消耗就有点夸张了,达到了3400源点。
    陈念不打算对这两个项目所涉及的技术进行直接解析,因为很明显,其中涉及的部分技术,是可以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得到自然解决的。
    比如托卡马克装置所需要实现的约束磁场,就可以用金属氢常温超导材料实现。
    所以,接下来他的工作也很明显了:
    继续在材料学领域深造,刷源点,同时开始接触与航天、托卡马克装置相关的基本知识,准备对两项技术进行拆解,挑选技术核心逐一解析。
    在任务管理器里输入最新的任务后,陈念轻轻舒了一口气。
    他隐约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未来的雏形。
    核聚变解决了能源制造的问题,金属氢解决输送和储存的问题。
    而在能源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迎来的就必然是其他行业、其他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了。

——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为时过早。
    抛开远期任务不谈,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跨过海峡局势这一关。
    可惜的是,陈念没法去阻拦对方的访问进程,也不能参与到军事调动中去。
    对于事态的发展,他能做的,其实比一个普普通通的华夏人,强不了多少.    成飞,无侦-9项目实验室里。
    负责该项目的总师陈嵘伸展着手臂,试图让一夜加班后略微僵硬的肌肉重新恢复弹性。
    他的对面,助理正在对照着屏幕上汇总的内容,报告着最新的进度信息。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清晰的,雷达问题已经完全解决,我们使用的低可探测性雷达技术由14所提供。”
    “雷达型号为KLJ-8  AESA雷达,同时搭载低可探测性功率管控技术。”
    “在全功率模式下,雷达探测范围可以达到420公里,LPI模式下,对150KM外目标进行探测时,近旁瓣方位的接收机无法接收到辐射源。”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LPI模式,在利用数据链系统引导靠近之后,在100km范围内,被侦查目标甚至都无法接收到连续的回波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抵近侦查、还是突袭打击,我们都可以做到极高的效率”
    “但无侦-9说到底还是主要作为侦察机使用,这个低可探测性技术,我其实一直都是说可以不要的。”
    陈嵘打断了助理的话,后者稍稍愣了一愣,随后笑着回答道:    “如果按照我们此前的设计,确实可以降低雷达尺寸来腾出空间。”
    “但现在,TBCC发动机的尺寸低于预期,省下来的空间不就是不用白不用了嘛。”
    “否则空着能干嘛?电子干扰系统也已经集成了,弹仓预设了两发PL-15的空间,又不需要飞行员座舱”
    “倒也是。”
    陈嵘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助理的观点。
    其实这个问题项目初期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由于TBCC发动机尺寸低于预期标准,成飞还跟动力所那边吵过一架大的,指责他们随意更改设计标准,耽误项目进度。
    可人家的理由充分的很,改机体设计总比改发动机设计要简单,而且发动机尺寸小,属于项目优化,你能说优化不好吗?
    所以,最终陈嵘还是选择了妥协,好在需要做的改动也不大,最终还是顺利地磨合了过来。
    不过,对于节省的空间,项目组内外部的看法都是有所不同的。
    陈嵘自己主张再把无侦-9拍扁点,获取更优的速度性能,但大部分人都反对对机体框架做大改,而是选择变更项目逻辑,把纯侦查用途,改成了察打一体。
    “其他部分呢?烤机测试结果怎么样?”
    “完成了,瓦楞结构加新型蒙皮材料的散热效率跟预期相差不大,但有一点结果不好的是,可变翼连接处耐热性能显著弱于其他位置。”
    “也就是说,这个位置同时成为了结构脆弱点和热量沉积点,后续可能要进行材料替换,以保证机体强度。”
    “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隐身蒙皮损耗的问题,只能是飞几次就补一补了。”
    “新飞机肯定是不完美的。”
    陈嵘对此并不惊讶,在早起机体设计阶段,他就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他心里清楚,这就是一个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所以,项目组要做的并不是去钻牛角尖的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后勤保障,用相对“笨一些”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说白了,无侦-9并不是一架需要大规模服役、大规模装备的主战飞机,他的定位跟黑鸟、跟F-111一样,都属于特殊战略飞行器。
    别说飞几次就补蒙皮了,哪怕飞一次补一次,其实带来的后勤压力也是有限的。
    略过了这个问题,两人又继续讨论了其他细节问题,而到最后,两人汇总出来的结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数字:    10天。
    按照当前多系统多部门同步运转的效率,最多再有10天,无侦-9就能完成总装,进入试飞环节。
    满打满算,这架飞机从设计到试飞,总共只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创下了航空历史上的一个记录。
    当然,这样的效率是与它的特殊性息息相关的。
    关键技术领域一路绿灯,最大化的资源支持,以及不需要考虑人员安全性的无人方案    但无论如何,它就这样诞生了。
    当它飞入空中的那一刻,不会有任何人看到它的身影,但所有敌人,都会被笼罩在它的阴影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