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三元及第

第(1/2)页

金陵城。

        今日可不是寻常日子,三年一度的“秋闱”又开始了。

        街道上是车水马龙,冠盖如云,到处都是从城外赶来考试的学子。

        “秋闱”应试之地就在十里秦淮不远的金陵贡院之中。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次秋闱关乎未来一生的前途,但是对于他来说,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在乡试开始的七天前,礼部的官员就已经将本次乡试的题目送到了沈府,与题目一同送上的还有当朝文采数一数二的一位翰林侍郎亲自书写的答案。

        其实就算没有当朝翰林侍郎给与的答案,只是乡试的话,李伯阳凭借自己的能力也是有把握通过的。

        不过能不能得到乡试第一就不好说了,乡试三年才一次,整个明朝三年也才出了十几个解元,能获得乡试第一的基本上都有了一次性通过会试的实力了。

        有现成的答案李伯阳自然不会迂腐到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乡试开始时,其他的学子为了一道题目绞尽脑汁,抓耳挠腮时,李伯阳只需要将背诵好的题目全盘默写出来就好了。

        乡试放榜的时间在乡试结束的三天后。

        这三天的时间是留给主持考试的官员们阅卷的,官员在初步将成绩做出排名后,还要送到内阁去审核。

        内阁朱批后,在交由当朝的皇帝盖印,然后才会发还到本次监考的官员手中,最后进行放榜。

        监考的官员们可不知道金陵乡试中有李伯阳这么一位存在,李伯阳的试卷实际上在监考官员初阅的时候只排在了第三。

        文无第一的情况可见一般,文风与监考官员的喜好对不上,再有文采也排不到第一名。

        其实第三也不低了,来金陵参加乡试的人数一千多人,通过的不过区区三十人而已,千分之三的通过率,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了。

        不过当金陵乡试的试卷被送到内阁后,李伯阳的试卷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第一位,且不说他与朱元璋的约定。

        就凭如今内阁中的话事人就是他的徒弟刘伯温,给个第一也没有人敢说二话。

        实际上与朱元璋的交易给多是保证殿试的第一,乡试与会试刘伯温自己就能搞定了,因为这两门考试皇帝是没有权利插手的。

        只有殿试,完全是凭着皇帝的喜好选拔的,皇帝说哪个是今科状元,哪个就是,历史上会试中的二甲被选成状元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