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上疏天子

第(1/2)页

这一日,刘平安一大早起来,旋即便将自己关在了书房当中,面前摆放有纸笔,他正在凝眉构思着什么。

        史书言——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时马周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府邸,常何因上书一事愁惑,马周见状替其执笔,上书于太宗。

        马周替常何执笔写下奏疏,他所写的二十余条,条条切合时弊,针针见血,毫不走空,李世民读完后震惊不已,因为常何粗人耳,断然写不出这般奏疏,就算是“吴下阿蒙”也没有如此迅速的。

        于是李世民便召见常何,常何直说道这是他的家客马周所写。

        这句话,改变了马周的一生。

        李世民旋即下令召见马周,马周一时未到,李世民接连派了四批使者,这才将马周招入宫中,马周与天子禁中对策,经过了一番“隆中对”后,李世民大喜其才,当即下令马周入直门下省,从此,马周便开始了他的发迹之路。

        简单来说,这次议论朝政得失对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用没文化的常何成就了有才华的马周。

        今年,刘平安的结拜兄长马周便会直门下省,成为了中枢政事堂的一名票友,然而十三年后,到贞观十八年,马周就被天子迁为了中书令,成为了执掌天下权柄的大唐宰相之一!

        短短十三年,从一无所有的白身变成宰相,如此升迁速度,不要说在贞观一朝了,在华夏几千年历史当中都是难得一见。

        然而马周就是做到了,这一次上书议论朝政得失便是他的发迹机会!

        “这一次必然也会成为我的机会!”刘平安皱眉喃喃道,就连马周都能凭借此次上疏成功发迹,没必要有二李照拂的他会落后于人。

        但首先,他要拿出能让李世民欣赏的本事。

        刘平安思索片刻,提笔缓缓写道:“臣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汉之光武年三十三,但陛下十八举兵,年二十四平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自贞观以来,陛下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

        在奏疏开篇,刘平安先吹捧了李世民一下子,这番话,事实上是贞观九年李世民对自己功绩的概括,只是现在被刘平安稍加改动后拿出来用了而已。

        李二陛下有“矜功伐善”的毛病,经常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刘平安先入为主吹捧李世民的功业,必然是能合他心意的。

        然而在下一段,刘平安便笔锋一转:“然今日贞观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以恩德,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侍,议者皆不以为俭.......”

        从第二段开始,刘平安便开始从劳役等方面隐晦指出如今贞观一朝的治政弊端,这一段也是后来马周后来的上疏中,找寻了一段切合时政的段落加以改编过来的。

        但后来马周上这封奏疏的时候,他已经是深得天子宠信的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了,如果刘平安现在用马周当时上疏的语气口吻,说的那般直白的话,说不定坟头都得先预订好,所以他的口气尽量委婉了许多。

        在今年代王李简早夭后,天子曾经一度宠信僧人道士,所以这第三段,刘平安准备劝李二陛下近贤臣远小人。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们,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这一段照抄了后来魏征所上的《十渐不克终疏》,刘平安当年恰好就曾经读过这篇奏疏,抄来也算得心应手,只要稍加改编就是极佳的劝谏文词。

        而下一段,刘平安打算从门阀世家谈起,如今天子已经有了想修《氏族志》的念头,封他蓝田县男爵位,恐怕也有敲打以太原王氏等为首的世家大族的心思,刘平安本就不容于世家,既然如此,索性去做天子手中的一把剑,替他点明而后缓缓削弱世家势力。

        刘平安提笔继续写道:“风俗之弊,至唐极矣。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达自居,不复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寒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

        “今时士庶之间,深入人心,若天经地义然。今所见于史传者,事实甚显。自魏太和中,定望族七姓,子孙迭为婚姻,至今望仍不减.....”

        在这两段当中,刘平安委婉说明了世家门阀对于朝廷施政的影响,指出了世家中人互相通婚维系地位富贵的手段。

        而且最重要的是,刘平安点名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