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当名将遇上世家

第(1/2)页

贞观四年,冬,并州城。

        连日大雪,拂了还满肩头,整个并州地区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但大街上依然是络绎不绝的老百姓,几个乞丐抄手缩脖,坐在城楼下东拉西扯着。穿着厚实布袍的豪门奴仆成群结队采购货物,趾高气昂。道路两边厚雪堆积,不远处披坚执锐的士卒们来回巡逻,处处呈现着北都的生机与气派。

        在今年当中啊,发生了很多大事。

        其中最让并州老百姓与有荣焉的,还要属并州都督李绩带兵大破东突厥。

        四年前,东突厥颉利和突利进犯大唐,两人合兵十余万骑兵进攻泾洲,进至武功,长安城全面戒严,八月二十八日,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大军列阵,刀尖已经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毫不畏惧,设疑兵之计,带领高士廉和房玄龄等人来到了渭水南岸,一行人马不过六人。

        当时才刚称帝的李世民隔着渭水,怒斥颉利背信弃义,颉利仰仗身后大军与李世民争辩,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李世民在这场谈判当中让了步、出了血,用利益打发了颉利。

        又两日,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一起盟誓,为了让盟誓更加庄严,他们还杀了一匹白马,盟誓过后,东突厥骑兵全线撤退,长安城解除戒严。

        大唐虽然安宁了,但朝廷上上下下无不以当年的渭水之盟为耻。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事实上,大唐只用了四年就报了当年渭水河畔的耻辱。

        在今年,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颉利,押送长安,忍辱负重了四年的皇帝陛下终于将东突厥灭国,一雪前耻,朝廷上下欢欣鼓舞,老百姓们喜气洋洋。这位年轻天子,彻底在天下间树立起了他的帝王威严。

        这场灭国大战当中大放异彩的李绩,在并州城内的权威同样是达到了巅峰。

        在最近几日里,并州城忽然流传起了一件趣事,据说因为这件事,就连李绩都被惹得勃然大怒。

        事情说来简单,说是南城那边有位名医,姓名不详,只知姓刘,行医五十载,年过七十依然精神抖擞,为老百姓们看病常常会因为对方家贫就免去诊金,在坊市间有很高的威望。

        前几日,太原王氏一名庶子王佑不知道得了什么疑难杂症,去找这位刘神医看病,但并没有药到病除,招惹了王佑不满。

        王公子本来就是并州城里响当当的一位纨绔子弟,走马斗鸡无所不精,十四岁就是青楼常客,脾气暴躁的很,一怒之下,直接纠结了几个仆人,在刘神医晚上散步的时候将其活活打死了。

        事情发展到这也很明了,太原王氏是高门大姓,从魏晋到现在显赫了几百年,王佑虽是庶子,但人家家族里毕竟有个宰相,明显也不在国朝法律能管辖到的范围之中,按理说,刘神医到底只是个普通老百姓,赔偿些钱财这事也就过去了。

        可偏偏,刘神医虽然没有亲生儿子,却有一个名叫刘平安的养子。

        这刘平安年不过十五六岁,正是少年意气的时候,在其养父遇害的时候他在旁人家做工,因此没有撞上,等回到家后才发现养父已经被活活打死了,一怒之下,问清楚了王佑去向后,直接就去王佑所在的春香楼外潜伏了下来,等王佑和仆人喝的醉醺醺从青楼出来之后,刘平安从附近小巷中跑了出来,一刀就插在了王佑的胸膛上,王佑殒命当场。

        事发之后,刘平安投案自首,都督府的衙役们第一时间就抵达了现场,人证物证俱在,动机也是完全合乎情理,刘平安很快就被关进了大牢之中。

        ..........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并州设置总管府,以窦静为长史,检校(代理)并州大总管,武德七年二月十七日,又将并州府改为了都督府,齐王李元吉兼任并州都督一职。

        而现在是贞观四年末,窦静早就滚出朝堂,到北疆整顿防务去了,李元吉也老早就死在了尉迟恭的箭下,从武德九年到现在,并州都督一直是由李绩担任!

        李绩今年还不到四十岁,却已经纵横天下近二十年了。

        整个并州上下,哪个官员不知道这头曹州狼是天子最信任的大将之一?

        尤其是今年二月,李绩大胜了突厥颉利可汗之后,已经成了大唐军方里仅次于李靖的存在,就连朝廷上的宰相都要避让三分,更不要说州县当中的官员了。

        李绩在并州,几乎可以说是一手遮天。

        所以都督府内的官员不敢有丝毫隐瞒,收押了刘平安和王氏奴仆之后,在第一时间就将案情交到了李绩案前,等待李绩决断。

        可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那刘平安,居然还是一个才子,有写诗的本事,在刘平安被关进大牢第二日,他便咬破手指,以血为墨,在牢房墙壁上作了《正气歌》一诗。

        都督府的官员们读完后面面相觑,惊叹不已。

        为何?

        只因为这首诗写的太好了,而且诗中有大义,以天地正气为题,若是传扬出去,必定会传遍天下,必定深得儒家弟子的喜欢。

        所以,都督府的官员们赶紧又派了吏员到牢里抄写此诗,很快又送到了李绩的案前。

        (并州、太原、晋阳三者关系有些难以描述,大概就是晋阳是太原别名,又是并州治所,为了方便阅读,统称并州。)

        ............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屋内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吴专诸匕,在韩聂政剑。

        在晋豫让炭,在燕荆轲图。在齐太史简,在秦张良椎。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荀巨伯义,为端木赐孝。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

        并州都督府内。

        书房当中,一名头顶华阳巾的青衫儒士连读此诗三遍,俊秀的脸上都难免因为激动出现了潮红之色,眉飞色舞道:“绩公,此诗若传天子案头,这刘家小子必无罪也。”

        此时在书房里,除了这位青衫儒士之外,还有一个身穿常服的中年男子,男子身材魁梧,典型的国字脸,稳若泰山气宇轩昂,正是大胜突厥还不到一年的并州都督李绩!

        而这位青衫儒士薛松则是李绩的幕僚,出身河东薛氏,也算是累世豪门出身,只是志向不在做官,所以才会拜入李绩门下成为他最信任的幕僚。

        李绩浑厚的嗓音当中略带诧异:“明仁(薛松表字),这首《正气歌》当真有如此厉害?”

        李绩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一身本事也全是带兵打仗,对诗词一道并不擅长,他虽然能读懂这首《正气歌》,却看不出这首诗好在哪里。

        “绩公,这首诗写的的确是好,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但这首诗最好的地方不在于诗本身,而在于符合当今之世,绩公明白吗?”

        李绩诚实摇头,示意自己并不理解,抚了抚胡须:“明仁还是细说吧。”

        薛松放下手中吏员从牢里抄过来的诗词,笑道:“绩公,那刘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