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第(1/2)页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3、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p2)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0-11)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四、物质的含义(p23-25)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28-30)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本质和作用上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客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七、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p36-37)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八、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联系(p39)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联系: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九、对立统一的规律(p39-4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十、质量互变规律(p44)

        量变:是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十一、否定之否定规律(p45)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辩证法与矛盾分析方法(p47-49)

        十三、实践及其特征和作用(p58-63)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特征:1、实践是改造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用: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四、简述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p83)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的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十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83-84)

        确定性(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就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具有局限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都一次完成。

        十六、价值评价的标准(p87)

        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利益和要求,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其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一致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