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老家伙的坚持

第(1/2)页

虚拟三国之品评天下        伍孚的举动并没有人发现,不过他还是停止了下一步的动作,因为他看见荀攸在对他摇头。

        伍孚此人曾深受族兄伍琼的厚恩,经常想报答对方但是苦于没有机会,直到伍琼被董卓杀死,他悲愤不已,为此在荀攸联络他,让他投靠董卓,寻机刺杀时,伍孚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自春秋以来,这一段讲求究忠义的年代,从来不缺少死士,而伍孚便是这种为了目的甘于舍生,并且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不怕死在这种时期,不算什么能耐,不怕死的人很多,但是聪明的人却很少,伍孚知道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让他有机会的报仇雪恨,于是伍孚很果断的选择了相信荀攸。

        在之前伍孚拜访赵谦的举动,并非荀攸授意,而是伍孚自行其是,他的目的很简单,要刺杀董卓,难!很难!刺杀成功自然万事大吉,那么自己万一刺杀失败,之后的事又当如何呢?他并非是为自己的身后事考虑,伍孚想的是,即便刺杀失败了,也不能让董卓好过,力争让董卓在自己制造的麻烦里,疲于奔命。

        而忙中出错,这是必然的事,所以这样做,就能让后来者,可能更简单的抓住董卓犯错的时机,一击毙命,送他进地狱。长安城里要董卓死的绝不止他一人,对于这点,伍孚深信不疑。

        至于伍孚能想到的所谓给董卓增加麻烦,只得就是他拜访赵谦的举动,他要把这一盆子脏水,彻底泼到,老头的身上,让赵谦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死士的想法。很恐怖,很龌龊,很极端,也十分卑鄙。

        不过幸好的是,荀攸阻止了对方。

        以荀攸的智慧,自然能了解伍孚此举的意图,荀攸并不是极端的人,况且这已经不能叫做非常人了,这种行为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人,荀攸不屑于这么办,他之前的示意只是让伍孚不要轻举妄动,而并非让对方准备行刺,显然伍孚会错了意。

        他确实曾说过如果董卓死掉,他赵谦也能含笑九泉了,但这是建立在赵谦和董卓强硬对抗的前提之上,而现在赵谦为了天子甘心自污,就证明了此人足够的忠义,荀攸不希望这样的人,死在这种卑鄙的手段之下,汉室的忠良已然不多了。

        更何况,他有自己的谋划,而伍孚正是较为关键的一环,至于在这里行刺,成功率太低,别人看不到但是眼观八方的荀攸,如何会看不见赵云正在靠近伍孚呢,这种顶尖的武将,向来对杀意极为的敏锐,更别说对方此行担任的是护卫之责。

        他相信赵云肯定是感受到了伍孚散发出来的杀意,才在蒋干的授意下,准备阻止对方。

        荀攸感到这个武将很强大,而且十分心细和敏锐,绝对是战场上的大将,根本不像吕布那样的粗枝大叶,自诩天下无敌,只有等危难加身了之后,才会恍然大悟,悔之莫及,这根本是个蠢材,一夫之勇罢了。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现在都绝非最佳时机。

        至于有没有其他人能看出伍孚的举动,他相信藏在对面武将堆里的贾诩能,自从虎牢见过贾诩之后,他就仔仔细细的查探了此人的过往,得出的结论是不足为虑,这贾诩惯喜欢自保,极度缺乏主动,为了保命可以智计百出,其他时候根本无需理会。讨董时因为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他贾诩才会阻止自己,现在董卓死不死跟对方完全没关系。

        胡毋班三人,被董卓直接赶出了洛阳,他们每朝东走一步,就离自己的死亡近一步,说服二袁这种事,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二袁与董卓有灭门之恨,怎么可能让董贼的使臣活下去,二话不说宰了对方才是最正常的选择,而且就算二袁不杀他们,他们也要逼着对方杀了自己,因为董卓的意思很简单,一旦说服不成他们却苟活下来,那么他们家人一样要受戮,甚至三人还不能干脆的选择自杀,不然同样家小不保,这才是这件差事最狠毒的地方。

        这种煎熬到底是何种感受,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到。朝中百官却没几个人会同情他们,不过是咎由自取罢了。

        因为出了口气,大为舒畅的董胖子,笑容满满,而十分亲近的拍了拍伍孚的后背,这毫无防范的举动,惹得伍孚几次想抽出利刃,扎死这胖子,但又被他强行给忍住了,他选择相信荀攸的判断。

        殊不知此时赵云就在一旁虎视眈眈,只要伍孚敢妄动,赵云有足够把握,一击制敌。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