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水中古墓

第(1/2)页

</a>

        这张照片赫然是在水中拍摄!

        在滇南地区,有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墓葬风俗。  这里不仅仅有土葬,而且还有悬棺葬,洞葬以及树葬。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在中国更是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为了更好地送逝者最后一程,中国各地、各民族都发展出了不同的丧葬习俗。

        洞葬是国内南方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洞葬地点就在村寨附近。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大小溶洞随处可见的gz省,苗族洞葬在很多地方都有出现,尤以黔南较为密集,境内神秘洞葬遗址达20多处,而距离gy市最近、最出名的则当数高坡乡甲定村的甲定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高坡乡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这个洞为u字形,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相传高坡苗人从开始实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毙的死者死得不“干净”,是不能葬进洞中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神秘的葬俗,有学者认为是环境使然,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多溶洞的苗岭,洞葬成为最经济方便的安葬形式。而更多的苗族学者则认为,苗族是中华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因他们的祖先神农氏战争失败被迫迁居南方,但是他们从未忘记过故土,洞葬只是暂时存放先人的灵柩,希冀有一天能够扶柩还乡,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入土为安。

        悬棺葬即人死入棺后,把灵柩存放在悬崖绝壁的缝隙中,或在悬崖上打洞插上木桩,将灵柩横放于上。早在唐代,五溪地区就有这类葬式的记载。明代时黔中南地区苗族还普遍实行这种葬法。清代时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到抗战前仅有个别人家保留这种习俗。

        树葬是人死后用树皮裹起来挂在树上,这在《隋.地理志》有记载,今大部份地区已绝迹,仅个别地区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用。

        滇南一带,有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古老的入葬传统。比如,老人临终时,一般要烧“落气钱”,有的要放在火塘边落气,这显然是受了汉族的影响。人死后一面以鸣枪、放炮为号,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及亲朋。还要给死者剃发、沐浴,换上寿衣,停尸于堂屋中,供亲属吊唁。有些地区要把尸体停放在竹席上,挂于堂屋中柱横梁上,离地五六尺。这可能是古代悬棺葬的一种变异。

        停葬期间,亲人亲族都来哀悼,妇女的“哭丧”尤为哀恸,全村全寨的妇女,即使与死者毫无戚族关系,都要集体前来哭丧,极尽悲痛之情。旁产的男从无论老少,也感动得嘤嘤而泣。

        尸体入棺前,要将几钱碎含于死者口中,作为死者灵魂回东方故土的“路费”,称为“买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