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月醉楼的神秘面纱【第一更】

第(2/2)页

除了传统的楼阁门窗外貌,以及琉璃瓦片状的低矮房檐之外,杨萧还在上面添加了一首词《水调歌头》。

        月醉楼的名字与《水调歌头》描写的对酒赏月的意境很像,所以为了让月醉楼更加的高大尚一些,杨萧便将这首苏轼的词挂在了整个楼阁的中间。

        因为古代的工艺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杨萧先是花钱找人将这套字用篆体给抄写了下来,然后拿着字,又找人用上好的红木抠出了所有的字,每个字都不小估计有两个巴掌合在一起那么大。

        接着把其镶嵌在了一个巨大的交叉木架上,最后再把木架嵌入了整个楼体之中,其中还作了六十几处的固定措施,那般效果,估计比现代的某些酒楼都要震撼人心。

        不过,这也是让杨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单单就《水调歌头》这一首词,就让杨萧耗费了八百两银子,这装修可谓奢侈到了极致。

        “这是……那个月醉楼吗?”

        “是吧,你看楼阁中央的牌匾上明明写着‘月醉楼’三个字。”

        “你们看楼体中央的诗句,是用木材镶嵌出来的吗?”

        “嗯嗯,不过这中间写的是什么啊?《水调歌头》这是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的天啊,这么美的句子?究竟是谁写出来的句子?”

        “五子、五子,快去通知李先生,说长安里出了个大才。”

        ……

        杨萧的月醉楼还没有正式开放,单单一个门面便在长安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那首词——《水调歌头》。

        其实这首词,杨萧在青阳的时候便自己弹奏吉他演唱过王菲的版本。

        当时的确是在青阳引起了不小的共鸣,一些人认为这首词是旷古绝今的好词,拥有无法比拟的意境,甚至有人将其推上了神坛进行膜拜。

        不过当时的杨萧也算不上是文学圈的人,再加上这首词是唱出来的,虽然意境不错,可当真正放在那些迂腐老者的口中,就变了味道。

        不但抨击这词上不了大雅之堂,还有人一味的往杨萧身上抹黑,说这是一首求爱的词,是低俗之作,只适合在青楼传唱。

        一时间两派的人争论不休,所以在褒贬不一的前提下,很快《水调歌头》在青阳便失去了热度,当时也没有互联网这种传播方式,因此也很少有人知道。

        可杨萧今天之所以再把这旷古绝今的神作搬上历史舞台,主要是因为,长安是整个大唐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对于诗歌的品鉴肯定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想法。

        再加上杨萧实在是太喜欢这首词了,所以才是将其嵌入了自己的酒楼之中,也算是让自己的月醉楼显得更诗情画意一些,档次也上来了,希望可以给自己的酒楼带来更多的生意,同时增加一些噱头。

        可杨萧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月醉楼还没正式开张,在长安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然,这罪魁祸首就是这首——《水调歌头》。

        46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