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成鸳鸯,再得瑞兆三

第(1/2)页

永徽元年七月十三。



        高宗李治,因其子杞王上金生母杨宫侍逝故之因,又有婕妤徐氏出身名门,文慧才贤,淑静贞德,可担抚育幼子之重任。



        故传旨天下,杞王上金,即日起嗣于徐婕妤之身侧,立于延嘉殿之宫闱,良加调教,以期成世罕之材。



        此旨于早朝一出,便有诸多氏族一系,或关陇一派以外的要臣竭力谏之不可,言曰徐婕妤年幼初幸,且岁不长杞王三五之齿(此时的徐素琴,比起李上金来,其实也大不了五六岁,所以才叫岁不长杞王三五齿,意思就是不适合当养母),难承皇嗣之重。



        李治闻言,亦感无要,且言道:



        “徐氏聪慧机谨,为人行止容度,皆可为天下女之表,虽其年幼,然究竟进退有当,仁慈爱心不逊诸妃,可为嗣母。”



        李治一味坚持,诸臣更为力谏,然正于君臣相持之时,太尉长孙无忌突而起,谏道:



        “依老臣之见,主上着令杞王嗣于徐婕妤,实为良策。



        婕妤年齿虽幼,然为人谨慎容度,处处机先。



        且更一派大家风番,于宫中颇得良赞。



        兼之其出身高华,更胜杞王生母之尊(徐氏姐妹的父亲是国公一级的人物,而且论起来也算是从开朝时期就一直成为唐朝重臣的人物,理论上应当归于关陇一系的贵族。而杨氏虽然有前朝皇戚的血缘关系在,但到底是血缘偏远得比较厉害。加之其父母乃至祖上,也只不过是偏远宗亲,严格来说在贵族阶级里只能算是中下等的贵族,所以比不过当朝显贵,有国公封号又有姐姐身为先帝太妃的徐素琴出身高贵),故老臣以为,主上此举实为体察皇嗣之行德,以觅良源之教养也!”



        长孙无忌这番言语一出,一直沉默不语的关陇一系诸臣也纷纷进言,大加赞成。



        禇遂良更言道:



        “自古选贤不分长幼,何况杞王年幼辈弱,嗣与徐婕妤,有何不可?”



        如此一番争议,最终还是诸臣拜服纳旨。



        故,李治大悦,传令天下,只待择定良辰吉日,便行承嗣大礼。



        ……



        一个时辰后。



        万春殿内。



        “咣啷”一声,王皇后手中的茶碗,打翻在了地上,碎成片片。



        左右侍儿闻得这般声音,不由都是一惊,缩起身子,个个垂首不敢看她。



        只有怜奴跑得快快儿地上前,跪伏在地,一片片地将打碎的茶碗拾了起来,又取出巾帕,仔细地沾着王皇后被茶水微微溅湿了的罗裙裙边。



        王皇后却不理这些,只是面目铁青地看胡土:



        “你说什么?!



        陛下把杞王嗣与了徐氏?!



        而且……而且还要择日行承嗣大礼?!”



        胡土眼见她如此愤怒,也不由得吞了吞口水,默默点头,然后才怯生生张了口,轻轻道:



        “陛下……



        陛下已然是下了旨了。



        此刻……此刻旨意必然是已过了承天门了……”



        (注:承天门,太极宫的最后一重宫门。出了承天门,就是皇城内苑了。



        而在这里,旨意过了承天门的意思,是指皇帝的旨意,已然被宣旨使奉出承天门,即将到达从宫中出外的最后一重门,也就是朱雀门的意思。



        唐初时期,皇帝但凡有需要诏告天下的重大旨令,都是会把这个旨令以金沙墨书写在镶在整块黄色细绸绫的红色版纸上——



        金沙朱墨就是掺了金粉的红色墨汁,唐初尚红尚黑,这两种颜色是最尊贵的色彩,这样的形式只有在皇帝宣旨天下的时候才能用,不过到唐武帝后期,就算是一些大贵族也可以发这样的贴子了——



        然后再由驻派在长安城中,负责上传下达的各省代表官员抄录回去,以黄纸书下,传告天下。



        据记载,唐初曾有“帝书出诰承天门,海内千官具书勤”的说法,所以这里基本上可以肯定,皇帝的旨令一旦出了承天门,就不能再收回或者是更改变动,已成定局的意思。



        而按照汉至唐时一贯沿袭下来的旧例,若是皇帝旨令没有出承天门,那么还可以借口词汇有问题,或者是书写有别字,可以修改的——



        所以皇帝的圣旨,并非不可更改的。只要不出最后一道宫门就可以找相应的借口——



        只是这样的更改很少,再加之宋代开始强化君权制,神化君主个人,所以就渐渐有了后世的天子旨出,不得更改的情况——



        事实上,也正因如此,后世流传的宋以后的圣旨,虽然很偶然,但的确是有个别错别字或是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但五代之前的唐朝,尚且未出现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唐时的帝王虽然权力很大,却还未上升到神化扭曲的地步。)



        王皇后闻得旨令已出承天门,不由更加怒火冲天,咬牙道:



        “为何现在才来报?!”



        胡土哭丧着一张脸,无奈跪伏于地,叩首不止道:



        “娘娘息怒!娘娘息怒!



        是胡土的不是……



        是胡土的不是……”



        一侧,怜奴见胡土如此,也实在无奈,只得上前硬着头皮劝道:



        “娘娘,娘娘息怒罢!



        此事……实在论起来,却不是胡土不上心……



        据怜奴所知,此番陛下突定徐婕妤承嗣之事,似是于今日早朝之上,突而兴起,颁下令旨的……



        加之咱们万春殿这几日里人人足不出殿,多少有些消息闭塞……”



        言尽于此,怜奴偷看着王皇后的脸色。



        王皇后闻言,脸色更加铁青,可到底她也不是不明白怜奴与胡土的难处,只得咬咬牙:



        “起来罢!好好把事情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胡土这才急忙起身,将今日朝中之事,一一说与皇后听,又道:



        “虽然老大人(指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祐)也是与其他诸家竭力劝止了,可奈何那徐婕妤有元舅公撑着呢……



        不过娘娘倒也不必着急,便是眼下那徐氏得了嗣,到底也不过是一介小小婕妤……



        也害不着咱们万春殿什么的罢!”



        “就因为她是一介小小婕妤却能得了嗣,才会害了咱们万春殿!”



        王皇后厉声道:



        “你是真糊涂了么?!



        眼下本宫方初得了忠儿为嗣,太子尚且未立,陛下便将这杞王嗣与那徐氏……



        而且最紧要的,还是长孙无忌一力支持……



        你想过没有,关陇与氏族一系,眼下可是各奉其利!这徐氏,论起来可是关陇一系的人!



        虽然论起出身,她是比不过本宫与四妃……



        可是她的容姿、年岁……再加上她那个身为先帝太妃的姐姐……



        在在可都是极大的威胁!



        眼下她尚未及笄,便得承幸(皇帝宠幸女子,一般要在女子及笄之后进行,因为宫中女子很多都是年少的时候就被选入宫中。但也有个别极为特殊的例子,在还没有及笄的时候就被先中做了皇帝的有封号的高位妃嫔,得到宠爱,进得承幸。像这样的例子很少,但一般都是非常出名的女子,或者极受皇帝宠爱的女子才会有这种情况),又得承嗣……



        而且……<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