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四节 李广利来访(1)

第(1/2)页

朝阳初升,山谷之中,却已经响起了整齐的脚步声。

        一队又一队,排的整整齐齐的年轻人,踢着正步,迈步前行。

        虽然,类似的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天了,但附近的辉渠牧民,依然对此充满好奇。

        十几个年轻的牧民,甚至骑着马,在山谷附近打转,远远的观察着此处的动静。

        “这位张侍中,果然有马上取功勋的打算……”年轻的辉渠牧民们兴奋不已的交头接耳的讨论着。

        他们的父祖,都曾是闻名遐迩的勇士,曾经服役于汉军,追随过许多大人物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劳。

        为了酬功,他们才被获准,可以为太仆牧马。

        为汉天子牧马,这是现在所有草原亲汉部族牧民最大的心愿。

        因为这意味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可以远离饥寒,远离战争。

        让老有所依,幼有所教。

        但,这些出生在汉室境内,成长在和平之中的年轻人,却都有些厌倦了这简单、枯燥的生活。

        他们向往着自己的父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业,想要和自己的祖辈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

        但很可惜,最近十几年,执掌着汉家太仆衙门的是主和派的公孙家族。

        自从大将军长平烈候薨后,公孙家族就一门心思的忙着捞钱。

        连本职的马政工作也是搞得一塌糊涂。

        更别提,在太仆衙门之中,认真挑选年轻的辉渠人,进行训练这种费钱费力的事情了。

        所以,当这些辉渠牧民来到这个陌生的新丰县,见到了一个可能将他们带回战场的汉家贵人。

        他们立刻就决定了,落户于此。

        年轻人要的是未来的沙场征战,快意恩仇。

        而年长者,也同样需要为自己的子孙,找一个靠谱的大人物庇护。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作为胡人,辉渠人不可能永远受到汉天子的庇护。

        只有不断为汉天子立功,才能庇护子孙,继续享受这和平、富足与安宁的生活。

        经历过战争,更曾在草原上颠沛流离,有过朝不保夕生活经历的辉渠老人们,比任何人都深知,能够得到汉家庇护,并且接纳到底有多么珍贵?

        它比黄金更重,比珠玉更美。

        只有最忠诚、最勇敢,最无畏的胡人,才有资格获得这一恩赐。

        令自己与自己的子孙后代,永离蛮荒,并享三世富足。

        数十年来,汉人践行了他们的承诺。

        哪怕那位当初许下诺言的大人物早已离世。

        但就像誓言和盟约约定的那样。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三世之后,编户齐民。

        如今,看着年轻的子侄们,聚集在哪位汉家贵人‘练兵’的谷地之外。

        辉渠的老人们远远的望着,恍恍惚惚间,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年的胭脂山下。

        年轻的他们,就像现在那些年轻的孩子一样,骑着马,好奇的在一个汉朝大人物的营盘外面打量。

        那位大人物每次推开他的大帐,总能引发无数人的欢呼。

        那时,乌恒人匍匐在他脚下,休屠人战战兢兢,跪到在地,浑邪人牵着牛马,为他驱策。

        小月氏人骑着战马,不远千里、万里,来投奔他的战旗。

        他的军旗,席卷了整个草原。

        从浚稽山直到狼居胥山。

        自瀚海一直到蒲昌海。

        所有的世界,所有的部族,所有的英雄豪杰,都在共同恐惧而崇拜的向他献上自己的忠诚与膝盖。

        他的马鞭一响,便是万马奔腾。

        无人能阻拦他的前进!

        匈奴人恐惧万分,做歌哀鸣着: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

        他就是野蛮的敌人,文明的使者,所过之处,一切野蛮残忍和愚昧退散,而文明的火光点燃。

        他是夏日的雷霆,冬日的狂风,冷酷无情的对待着所有与他为敌之人。

        不知道多少部族,在他的马蹄下毁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在同时,他还是春日的阳光,夏日的雨露,和秋日的微风。

        温暖和激励着所有追随他的将士。

        无论是汉人,还是乌恒人、月氏人、辉渠人,甚至是匈奴人。

        全部一视同仁,功必赏,过必罚!

        在他麾下,有七个匈奴人、五个月氏人、三个乌恒人和两个辉渠人,被拜为列侯。

        他就像太阳,散发着无穷无尽的光与热,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追随在他的战旗下。

        当年的自己,就是被他吸引,被他俘虏,从而心甘情愿,为他冲锋陷阵。

        就像现在的这些年轻的子侄孙儿们,围在那山谷之外,充满了期盼和向往,满是崇拜与敬仰。

        只是……

        只是……

        老人们低下头,默默的唱起了曾经在军旅生涯之中学会的一首战歌:“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低沉的歌声,回荡在穹庐之中。

        不懂事的孩子们,只是觉得新奇,也跟着祖父们催声唱起来:“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孩子们不懂战争,没有见识过那些残酷的战场,也感受不到歌词之中的意境,甚至浑然不觉,自己的祖父们已是热泪盈眶,泪湿双襟,他们只是单纯的跟着吟唱:“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稚嫩的歌声随着吟唱,传到了远方。

        老人们的声音却已经哽咽了起来,再也唱不出声了。

        当年追随骠骑战旗,出征匈奴,横扫草原,席卷大漠的辉渠骑兵们,在最后能如他们这样可以活着卸甲,享受汉室供养和优待的老兵,只余三百余。

        而当年,从四面八方,各个部族之中,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投效骠骑的辉渠牧民却足足有五千之多!

        皋兰山上,尸骸累累,瀚海之中,无数同袍手足,埋骨黄沙。

        有汉人,有月氏人,有乌恒人,也有辉渠人。

        望着远方的那些如同自己等人当年一样崇拜、期待和兴奋的子侄孙儿们。

        老人们知道:太阳很温暖,但靠的太近,是会被烧成灰烬的。

        他们,这些自己的儿孙们,未来能有几个活着回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