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二节 疏勒会战(6)

第(1/2)页

延和三年冬十月二十二(壬午)。

        疏勒王国南部,红河北岸,匈奴兵马已经在这里安营扎寨完毕。

        大军延绵数十里,数不清的穹庐、大纛与旗帜,在风中飘扬着。

        身材粗矮、圆脸粗鄙的匈奴人,金发碧眼白肤的疏勒、莎车、姑墨人,黑发褐目深眼的大宛人,甚至还有皮肤棕黑色,褐目鹰鼻的塞人。

        数十个不同民族、王国、人种、肤色的军队,云集于此。

        但秩序……

        却是乱哄哄的。

        整个军营内外,都是嘈杂不堪,各国之间为了争抢位置,互相矛盾重重。

        要不是有匈奴人压着,他们恐怕已经打了起来。

        这让李陵见着,心头不由得升起浓郁的阴霾来。

        就靠着这些草鸡瓦狗,能挡得住汉军精锐一击吗?

        李陵不知道!

        但他的军事常识告诉他,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号令统一,如臂指使!

        不然,再多的军队,在精锐的敌军面前,也不过是送菜罢了。

        譬如,李陵无比熟悉的伊阙之战。

        就是典型的大军混乱,指挥无序,为人趁机针对所招致的惨败。

        二十五万大军一月尽丧,秦军东出障碍从此不复存在!

        唯一让李陵心里舒服的是,瓯脱骑兵们已经用血与生命,将汉军主力的虚实探查清楚了。

        此战,真的只有六千汉骑。

        最多最多,再加上几千汉军从西域本地征召的民夫、各国墙头草。

        但这些都只是土鸡瓦狗罢了。

        开战之时,他们除了摇旗呐喊,并不会为汉军带来任何好处。

        然而……

        从危须、焉奢、车师等国陆陆续续传来的情报表明。

        汉军并非没有后着。

        在龟兹,汉军主力骑兵至少一万,已经集结于龟兹境内,磨刀霍霍,随时可能增援。

        在渠犁,多个汉军河西精锐野战骑兵的旗帜,已经出现在渠犁境内。

        在天山北麓脚下,更是发现了汉军的居延骑兵活动的踪迹。

        这对李陵而言,不啻是一柄悬于他头顶的利剑。

        是警告,也是威胁!

        他完全可以想象的到,若此战他稍有不智之举,那么,整戈待发于龟兹、渠犁、白龙堆之间的汉军精骑立刻就会拔营西征。

        他在西域的老巢——危须、焉奢、车师与天山北麓、南麓之下的富饶之地,会在汉军铁蹄之下化作乌有。

        而他留守西域的兵马与势力更是会被连根拔起。

        一念及此,李陵便有定计。

        他唤来自己的心腹亲信王远,对其下令:“左大将,请去转告诸部贵人、骨都侯及大小王:非得我之令,匹马不得出营!”

        “诺!”王远屈膝领命,然后问道:“主公,您已经下定决心了吗?”

        李陵点点头,没有说话。

        事实上,在他下战书的那一刻,他就有了保存实力的想法。

        而且,不止他一个人这么想。

        他的亲信心腹们,以及匈奴各部的贵族们,都是这样想的。

        没办法,他们要面对的是那位蚩尤将军!

        人的名,树的影!

        汉鹰杨将军张子重张蚩尤的大名,在如今的匈奴谁不知晓?谁不忌惮?

        两年前那一战,初出茅庐的张蚩尤,只以数千汉军为先锋,先于漠南尽歼丁零王卫律、姑衍王虚衍鞮率领的匈奴精锐。

        南下的匈奴万骑,除了丁零王卫律率数百残部得脱外,余者尽数为汉军所诛。

        其后,这位彼时不过是个使者的汉军新贵,毅然决然,率数千汉军,领着乌恒各部,北伐王庭。

        过弓卢水而济难侯山,封狼居胥山而禅姑衍山。

        于是追亡逐北,如入无人之境。

        以匈奴之众,在其凶威之下,竟无一合之将。

        右贤王奢离被俘,母阏氏奔逃入燕然山。

        自余吾水以南,狼居胥山以东,数千之地,尽为汉骑驰骋之所。

        尽管彼时匈奴主力远在西域,漠北空虚。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那位蚩尤用兵之狠,作战之猛!

        也正是那一战,直接导致了今日匈奴的四分五裂。

        如今,张蚩尤本人亲帅精锐汉骑,亲临疏勒。

        随着其越来越近,有关其的传说,就在匈奴各部之中流传的越发频繁、浓厚。

        对其的恐惧、害怕与忌惮,与日俱增。

        到得现在,各部之中,甚至出现了光天化日之下,向蚩尤将军与兵主祈祷、祭祀的公开活动。

        许多愚昧的部族骑兵,更是纷纷在穹庐之中供奉起那位蚩尤将军的神像来。

        祈求祂大发慈悲,祈求祂莫要降罪。

        更有甚者,甚至对神像许诺,若得蚩尤大发慈悲,得以幸免,愿每年献祭牛羊牲畜血食……

        这是没有办法,也无法阻止的事情。

        匈奴底层愚昧而野蛮,迷信是他们的日常,也是各部贵族得以统治和压榨他们的根基所在。

        李陵眼见于此,那里还不知道,若他令这些部族出战,恐怕在战场上,那位蚩尤将军的将旗一出,这些家伙马上就要溃逃一空。

        开什么玩笑?

        凡人岂能对神明出手?

        不怕亵渎、侮辱神明,而遭致神罚?

        当然,即使没有这些事情,其实李陵也不打算派出他的本部与任何一个匈奴部族的骑兵的。

        他自家事自家明白。

        他这个摄政王,能统御西域,弹压内外。

        所依凭的,除了威名与先贤惮的遗命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手下的骑兵。

        而现在,除了屯于私渠比鞮海的那两万骑外,他现在手下的这两万骑,便是他弹压西域,镇压诸国的最大依凭。

        每少一个,他在西域的统治难度就要增加一些。

        而要啃下六千精锐汉骑,即使不算其他因素,即使汉家主帅犯错,他麾下的那两万骑兵不死伤过半,是休想达到目的的。

        李陵可不愿因为小事而破坏大局。

        而他的大局是什么?

        自是鸠占鹊巢,取孪鞮氏而代之,然后南面而称王,执乾坤而宰社稷。

        接着,进则可以与汉议和,得天子之册封,如萁子之于宗周一般,得享国运数百年,而青史有名,退则可以西征蛮荒,立社稷于万里之外。

        至不济也能在长安有一个宅子,得汉安乐侯之封。

        如今,李陵亲眼见到西域各国的混乱,更加坚定了保兵避战之想。

        因为他发现,比起匈奴人,西域诸国对汉军的畏惧与恐惧,更甚几分!

        若他派出麾下精锐,与汉军交战,一旦有所挫折,恐怕这些家伙立刻就能倒戈!

        即使不倒戈,到时候在乱军之中,他们也难免崩溃。

        届时,这些仆从军非但不能成为匈奴的助力,反而会变成累赘。

        与其受其拖累,反倒不如在一开始,就留有后手。

        以匈奴精锐为督战队,让各国仆从军去消耗汉军的精力与马力。

        然后再择机而动。

        使自身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走的有利局面。

        至于诸国仆从军?

        死道友不死贫道,才是正理!

        只是,这疏勒一战,终究还是做过一场。

        好在,李陵手里,还是有牌可以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