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节 混乱之治(2)

第(1/2)页

居延塞内,李广利已经很久没有走出房门了。

        这位大汉帝国军方当前将衔最高的贰师将军,如今,神色肃穆,神情紧张。

        挂在房中墙壁上的堪舆,已经被他翻来覆去的看了无数次了。

        “马上就是六月了……”李广利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距离八月,还有两个月……”

        河西、河朔、河湟以及汉在居延、轮台一带的屯田,主要是以粟麦为主。

        今年,河西和居延、轮台地区,风调雨顺,粟麦长势良好!

        四月的粟麦亩产因此相较往年,大大增加!

        河西四郡、居延、轮台等地的宿麦产量,接近亩产两石的创纪录水平。

        可惜,关中新兴的磨坊机械与麦粉制品,才刚刚传播到河西。

        只有各郡的太守、郡尉衙门,才拥有少数可以制造和维护这些器械的工匠。

        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

        所以,这些新麦的绝大多数,依旧只能和往年一般,作为饲料使用,而不能充为军粮。

        而可以充作军粮的粟米,起码还有两个月才能进入收获期。

        故而,李广利知道,在这两个月内,他的大军,都不可能获得外线机动能力。

        除非长安方面,可以在两个月内,为他调集起码一百万石粟米或者五十万石以上的麦粉。

        否则,缺粮的问题,就会使得他的军队,无法在居延以西、石羊河以北、轮台以南的地区进行一万以上规模的军事行动。

        而即使两个月,粟米收获,他的兵团其实也很难在外线开展三万以上规模的军事行动。

        而且,攻击范围,基本都被限制在边墙附近一千里。

        超过这个距离,损耗就会大到河西地区负担不起!

        这也是长久以来困扰汉军的老大难!

        河西地方土地不如中国膏腴之地,地方上水利设施也是相当落后,加之移民数量一直增加不起来。

        若无大司农转输粮草和物资,汉军根本无法在此地维持大兵团存在!

        故而,每次策划大战,李广利都需要回京,与长安九卿商议,与天子、朝臣讨价还价,才能拿到足够的粮食物资以及战马。

        一次大战,从谋划到实施,光是为了粮食、马匹,就可能需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筹措、储备。

        这就使得,常常汉军开始备战没多久,匈奴人也同样得到了风声,进入了备战状态。

        等到汉军出塞时,匈奴主力也已经集结完毕,并部署完成。

        从天山会战到余吾水会战,李广利每一次都功败垂成,与匈奴方面提前获知了情报,做了完整部署有关。

        想到这里,李广利就不由得羡慕起那位已经打穿了整个弓卢水,并再次禅姑衍封狼居胥山的晚辈侍中!

        “多好的机会啊……”李广利暗叹了一声。

        匈奴主力不在,本来应该作为其防御中坚的精锐兵团,又贸然南侵,然后全军覆没在漠南。

        于是,整个弓卢水瞬间变成了不设防的地区。

        这使得汉军骑兵可以长驱直入,而且,面对的挑战和阻力立刻下降了无数个等级。

        在李广利看来,若他可以有这样的机会,早就灭亡匈奴,踏破燕然山了!

        可惜……

        他始终都不得不面对匈奴的主力兵团,而且是早已经完成了作战部署,进行了动员和坚壁清野的匈奴主力。

        大军的每一粒粮食,每一根箭矢,几乎都需要从后方的河套、陇西、北地甚至是太原、关中、敖仓转运而来。

        有的粮食甚至在运到居延前,就已经只剩下了不足出发前数量的十分之一!

        想到这里,李广利就不禁有些心浮气躁。

        内心之中,对于自己这些年来受到的待遇和抨击,更是愤愤不平。

        有种想要回长安,将那几个一直叽叽歪歪的家伙,带到居延来,让他们睁开眼睛看看居延的汉军将士们和屯田的移民们,是何等艰辛,何等辛苦,又是何等勤奋的工作、训练和巡逻。

        这时,门忽然被推开。

        一个穿着甲胄的年轻将官走了进来,恭身拜道:“父亲大人,令居方面刚刚遣使来报:西海诸羌,近来异动频繁,有月氏贵人报告称:西羌豪种之中,所谓的先零羌、牢姐羌等七大种,近来似乎频频串联,可能会举行解仇仪式!”

        李广利闻言,蹭的一下就站了起来,面色无比红润!

        对于羌人,李广利算的上是专家了。

        事实上,在伐大宛之前,他就曾经率军在河西清理过那些盘踞在群山之中,袭击汉人村寨,偷盗亲汉部族牲畜的羌人。

        故而,他对羌人非常了解。

        羌,顾名思义,山上的牧羊人。

        其种群非常繁多,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是相当的长久。

        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存在于各种故事与传说中。

        漫长的岁月里,羌人各种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仇恨不断累积。

        就如现在羌人中,体量最大的先零羌、牢姐羌、封养羌来说。

        在正常情况下,任意三个分属这三种的羌人(不分男女老弱),只要碰到,那最起码也是一场斗殴。

        而在通常情况下,斗殴的败者,只要受伤,若是男人,就一定会被胜方杀死!

        只有女人,可以活命,并被带回山寨。

        这是羌人的习性,也是他们的传统,更是现实的需要!

        李广利就曾经问过一些熟羌首领,问他们为何生羌各部会如此对待他们的对手?

        答案,几乎是惊人的一致——为了活命,为了生存!

        羌人生活在群山与高原之中,基本都靠牧羊维生。

        而这些地方,资源稀缺、物资稀少,能养活的人口更是有限。

        故而,在这种环境下,自身的努力可能无足轻重。

        减少竞争对手,比起自身辛勤劳作,可能还要更好。

        在这种情况下,羌人变得极度排外。

        哪怕是两个原本关系很好的羌种,也有可能因为两个孩子之间的争执,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最终演化为血仇。

        故而,出门在外,每一个羌人,都会秉持——决不能给敌人回去报信的可能的态度。

        他们会尽可能的杀死他们的对手、敌人。

        这不止是减少竞争对手的有效策略,也是减少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冲突的策略。

        故而,诸羌之间,矛盾重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