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节 引导舆论 2

第(1/2)页

张越自然没有放松对门口士子们的舆论监控,他让田禾定时来报告士子们议论的问题,以便他可以根据士子们的反应来跟进引导。

        “魏相?”听完田禾的又一次报告后,张越对那位能如此直白的洞悉自己想法的年轻人,自然有了兴趣,让田禾去打探了一番。

        结果得到了这个名字。

        “又一位历史人物啊……”张越微微笑着。

        定陶魏相,昭帝的河南太守、谏议大夫,丙吉后来的好基友,宣帝的丞相、高平候。

        是汉室中叶,为数不多的基建狂魔。

        同时还是在后来世家门阀渐渐崛起时,第一个醒悟到这些势力的危害,并与之作殊死斗争的人。

        因为魏相的努力,门阀势力在宣帝时期得到沉重打击,几乎被溺死在襁褓之中。

        可惜,元帝和成帝,亲手葬送了魏相一生的政治成果。

        让名为世家政治的东西,生根发芽。

        当然,他也并非什么完人。

        毛病也有不少,特别是儒生该有的毛病,他一个不少。

        主要是幼稚病!

        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哪个儒生不幼稚?

        像眭弘那样的家伙,满大街都是。

        这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至少,他们还有理想!

        微微想了想,张越决定再加一把劲,看看能不能推动一下历史的车轮。

        于是,他提起笔,在一块木板上,再写下一段话,叫来田禾,吩咐道:“挂去外面,让士子看……”

        田禾闻言,立刻领命而去。

        片刻后,张府门口,又一块木牌被挂了起来。

        无数人立刻看过去,甚至还有人开始宣读了起来:“昔者宋襄公倍楚而不备,以取大辱,身执囚而国几亡,故虽有诚信之义,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春秋曰: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为其无信也!”

        “今天下士人,多议战和,然只谈中国之仁义,而亡夷狄之无信,此岂非刻舟求剑?”

        “且夫吾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汉有圣天子在位,广加仁德于四海,而夷狄远方之国,孺慕天子,纷纷来归,而匈奴稽粥氏,率兽食人,草菅人命,凌掠西域各国,西域列国,如陷水火之中,生民有倒悬之危!”

        “拨乱反正,春秋之义,存亡断续,先王之教也!”

        “今君等固守仁义,而置西域万民于匈奴之蹂躏,令诗书礼乐之教,绝于塞外,数十百千万黎庶哀嚎痛哭,此弃孔子之教,周公之训!”

        “昔者,鲁以楚师伐齐,春秋恶之,何也?患之起,自此而始!何患之起也?鲁自失其道,与夷狄之侵诸夏,故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若无晋文,鲁亡矣!”

        “今君等固守仁义,欲坐视匈奴之寇西域,弃西域万民之不顾,岂非如昔之鲁?”

        众人看着这块木板上的文字,纷纷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现在的汉室士林而言。

        他们主和或者主战,都是先从仁义出发的。

        毕竟,春秋无义战,而儒家痛恨所有的不义之战。

        因为,那带给人民痛苦,让社会撕裂,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但倘若是义战的话?

        那么……

        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也要坚持到底!

        吊民伐罪,拯救天下苍生,这是儒家从孔子开始,就一直坚定不移的认同和遵守的道德标准。

        对儒家来说,至少在理论上,为了正义和天下,应当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故而,春秋歌颂所有为了反抗侵略、抗击夷狄和为诸夏而战的英雄、战争。

        甚至哪怕略有瑕疵,也会想方设法的帮其遮掩。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庄公十八年,这位鲁候带着自己的军队,出了国境,深入到济西,逮着当时活跃在当地的某个少数民族一顿胖揍。

        孔子在记录此事时,几乎用了他所能用的最高赞誉来描述此事。

        甚至将此事描述成鲁国立国以来最好的好事!

        还将之抬高到了天下苍生的地步。

        在孔子看来鲁庄公出兵,是为了正义,为爱与和平,为了中国。

        此事,是鲁国身为诸夏一员的义务与责任,是鲁国对诸夏民族做出的不朽贡献!

        完全避而不谈,其实当时济西的那个异族,压根就没有打算侵略任何一个诸夏民族。

        但驱逐夷狄,尊奉王室,是孔子心中最大的政治正确。

        不管是谁,只要揍夷狄,他就唱赞歌。

        故而,很多人都开始思考起来。

        大家难免不在心里想:这教化夷狄,确实是先王之教啊。

        而锄强扶弱,存亡断续,更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匈奴人坏吗?

        当然坏!

        而且坏透了!

        整个汉室上上下下,不分派系和立场,无论是今文还是古文,无论寒门还是贵族,对于匈奴人的认知是统一的——人面兽心,率兽食人的粗鄙夷狄。

        不过,在很多人心里,其实夷狄这个群体,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哪怕再好的夷狄,也是两条腿走路的禽兽。

        吾等诸夏贵胄,不应该和他们有什么过多接触。

        以免沾染了夷狄习俗,自甘堕落。

        所以,匈奴人坏归坏,但其他人也一样坏啊。

        但……

        在另外一方面,儒家却又有着非常强烈和非常高涨的大同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里,这个世界,迟早有一天会归一的。

        那时候圣王出世,其无上的仁德,施加到六合之内,四海之中的一切族群。

        所有人都将遵从他的教诲与指引,走到一起。

        而且,夷狄这个群体的标准,哪怕是在春秋之中,也是经常变动的。

        譬如说,吴国在春秋时代的观念看来,当然无疑是夷狄不毛之地。

        但是……

        在有些时候,吴国会变成吴子,成为标准的诸夏。

        为什么?

        因为他使用了诸夏的道德观来做事,譬如当初吴国伐楚,打的旗号就是给蔡国主持公道,孔子立刻就变了一副嘴脸,高唱赞歌。

        所以,一时间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古文学派影响比较大的士子,都开始犹豫起来。

        开始在心里面去想张越的话和逻辑对不对?

        仔细想想,似乎说得通啊。

        匈奴人欺压西域列国,鱼肉和奴役西域诸国人民。

        匈奴人还不用诗书礼乐之教,以夷狄之俗,父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