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灭门案

第(2/2)页

终明之世,怕也有且只有他一人,当然这是少数,不是每个藩王都能成为皇帝的,当然后面那个藩王,我们另说。

        成不了皇帝的藩王,在成年之后就会依照分封,到各地方去就藩,也就是开始了混吃等死的日子。

        当然这些人在封地自然也不会闲着,贪污兼并土地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乐趣,这还不够,在就藩的时候,皇帝还会赏赐他们王庄,比如晋王赏了七千余顷,崇王赏赐多达一万余顷等等多不胜数。

        除了上面的二种人,还有一种更加的不得了,这种人我们称之为读书人,说起来有点讽刺,读书嘛,不就是为了成为文天祥那样的“惶恐滩口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名臣么?

        不好意思,或许大多数读书人起初都有这样的抱负,可是玩弄政治久了,什么留取丹心照汗青?扯他娘的吊毛蛋。

        和人家说这些,人家只能说你这厮的精神追求太低了,这时候得志的读书人精神日趋于求田问舍,他们千方百计兼并土地。

        河南缙绅之家,率以田庐仆从相雄长,田之多者千余顷,少亦不下五七百顷。江浙权豪庄田,阡陌连亘,一家而兼十家之产。

        福建地区,仕宦富室,相竞畜田,贪官势族,有畛遍于邻境者,至于连疆之变,罗而取之;无主之业,嘱而丐之;寺观香火之奉,强而寇之;黄云遍野,正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物。

        民有产者无几耳!

        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分散的小生产者由于劳力强弱、人口多寡、技术高低等具体条件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逐渐产生贫富差别,导致土地兼并的发生。

        但是,如果没有内部或外部的压力,这种自然的土地兼并过程一般进展较慢,兼并的规模也非常有限。明中叶大批屯田、自耕农田地向官僚、贵族手里集中,土地兼并之所以如此剧烈,很显然与政治权力对兼并的渗透密不可分。

        大理寺的处理意见给了内阁,内阁竟然同意了大理寺的建议,并且避重就轻的让两位皇勋日后注意言行。

        知道了内阁的处理建议,陈瑀那颗心久久不能平静,陈瑀很不能理解,一向严以待人宽于律己,以圣贤标准要求别人的内阁,怎么会突然同意了这样的处理建议?

        但是顾鼎臣告诉了陈瑀原因,顾鼎臣说,一来因为皇勋这样的群体内阁不敢得罪,因为其数量实在太过庞大,若是动了他们,大明天下至少抖三抖,所以一般能避开这些人,内阁也尽量不会去和他们计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投献、兼并等事,内阁的人也没有少干,如果真的要彻查,说不得最后会查到自己头上,得不偿失!

        当然这些土地也不全都是因为他们强制兼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百姓们自动投献的。

        这些陈瑀能理解,许多斗民为逃避沉重的徭役负担,也会投献土地给当地豪绅,这些陈瑀在钱塘县就有所了解。

        弘治皇帝什么做的都很好,可唯独土地这一块,却管理的十分混乱,甚至大规模的赏赐皇庄等田地,让天下百姓流民四起!

        陈瑀相信这些问题不解决,后面还会愈演愈烈,甚至会将大明祸害的千疮百孔,可是这些事得徐徐图之,并且有个详细的计划,就像顾鼎臣说的,内阁都不敢得罪的人,他陈瑀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的得罪?

        不过不要紧,刘瑾已经得势,这些事其实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就看你作不作为了!

        可是这一百五十人灭门案,若果没有一个好的处理,将会寒了天下多少人的心?大明还有多少子民会相信朝廷?

        一个举人家都能轻而易举的被灭门,那么平常百姓呢?陈瑀敢相信,这种结果若是朝廷公布出去,肯定会大规模的在民间形成十分不好的舆论!

        京畿地区内,沈氏灭门案已经成为了百姓的焦点,这件事决不能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含糊过去。

        周寿肯定要为这件事负责,大理寺和内阁处理的结果暂时还不能公布于众。

        于是乎,就在内阁将要对大理寺公布处理结果的时候,陈瑀截住了,他禁止来到了内阁,找到了三位阁老。

        三位阁老听闻陈瑀来了,态度都十分的冷淡,甚至看都没有看陈瑀一眼,仍旧在装模作样的处理着奏折都国家大事!(未完待续。)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