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第(2/2)页

5000万之上,但三国时期的公元221年,全国人口只有90多万,下降了98以上。当然,这其中有统计的漏报,因为在战乱期间,统计工作不可能做得那么到位,但从古人的文字描写,也可以知道,大量人口损耗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曹操曾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若是光从作品角度去分析可能是夸张了,可根据数据分析,这很显然是真实的描写。

        每一次战乱都是人类的一场噩梦,因此,有了一句话:“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乱世之中,人能活命就不错了,哪里还有什么尊严。而相比于盛世之下,很多时候,狗吃的东西可能比乱世人吃的东西还好。

        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事实,乱世中的人才,青史留名的往往要多于盛世。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那些著名的五霸七雄之类的国君,还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苏秦、张仪等等诸多非常有名的人物。这些人每一个都有其独立的思想,有其主持的学说,游走于列国之间,施展其所长,希望拯救天下,达到治的局面。如此的百家争鸣,也只可能出现在分裂国家。

        可以说,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思想,打造了中华文明的基调。此后的历史,就在这个基调中前行。秦末之乱,有刘邦、项羽、张良、萧何、韩信等等著名的人物涌现。在三国时期,杰出人物也是一批接一批。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荀彧、司马懿,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无一不是名流千古的人杰。

        就是民国时期,同样也是牛人辈出。胡适、鲁迅、黄兴、蔡锷等,以及后来新中国的元勋,都是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那么,为什么乱世反而容易出英雄呢?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乱世对人才的选择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时期,人才要出来,要经过各种考核,各种考试,比如古代的科举考试,现代的高考等等,然后,到了工作岗位,又是各种论资排辈,各种业务考核,一轮轮下来,最后,人才的棱角早已被磨平,虽然学会了为人处事,学会了各种圆滑,但闯进儿早没了。而在乱世,只要有才能,立马就能脱颖而出。比如项羽,二十多岁就做了天下的霸王,而诸葛亮出山时候也才二十多岁,但刘备对他言听计从。如果在和平年代这可能么?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根本不可能。

        所以,乱世也有乱世的好,只要有水平,总能脱颖而出。比如刘邦本是一亭长,主要就靠着自己老家的一帮人,就坐了天下。而他手下的萧何,原来也不过是一个县里的小吏,但后来却成了名闻天下的贤相。要是在和平年代,萧何一辈子可能也就写写文书罢了。阅读最新章节请关注微信号:rdww444

        m.shenPINwu.COM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