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微雕发现史

第(1/2)页

“王远?好像没听说过,应该不是什么大师。”伯洛心里想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了对精神上的追求,所以神乎其技的微雕也备受追捧。

        微雕艺术品在收藏拍卖领域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微雕作品的

        拍卖趋势和前景日渐红火。2005年春,上浦大众拍卖行曾拍卖一件微雕九龙壁,落锤价格敲定在66万元。而清末微雕家于硕的作品,则是拍卖会上的抢手货,屡屡拍出高价。

        一粒米大小的物品能藏纳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视而不见,但对于微雕大师来说,却可以把整篇《陋

        室铭》和一幅山水画装进去,这就是微雕藏品的魅力。如:唐代的雕刻家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将士行军图

        ”,明代常熟的王叔远曾在桃核上镂雕成“东坡赤壁夜游图”,而清朝因一位艺人在一粒芝麻上书“万寿无疆”

        为乾隆庆寿,让微雕更加声名大噪。

        微雕艺术是由我国3000年前的甲骨文演化发展而来的传统工艺美术,能在甲骨、象牙、珍珠、竹、石、瓷器

        、米粒、头发上施展技艺,山水、人物、花鸟、禽兽、书法等不同题材内容都能在艺人刻刀下获得生动表现。微

        雕也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观赏者须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欣赏。在五花八门的收藏品当中。微

        雕艺术品以其新、奇、微、特的特点,刺激了一部分收藏者的收藏**。

        目前,国内收藏微雕艺术品多以名家作品为主。这些作品除观赏性外,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作为普通收

        藏者。无论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微雕艺术品,还是纯观赏性的微雕作品,只要艺术品位高、刻功好的均可

        收藏。

        如今微雕收藏在收藏界也是非常火热的,只是张天元以前没接触过,所以不是很了解罢了。

        微雕在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一段沉沦期,不过沉沦毕竟不是灭亡。

        命如悬丝,却一直传承着。

        之前提到的田宇父亲收藏的那个唐代兽纹《心经》微刻铜镜在大约4平方厘米的空间里,刻了将近300字,字比小蚂蚁还要小。

        那时。还没有放大镜,别说“读者”,就是刻者,也无从阅读自己的创作。

        王叔远的“核舟”刻得怎样,只能听魏学洢的叙述。因为已经遗失。再说,王叔远的微刻已经华丽转身,从供养精神转身到了滚滚红尘。

        在红尘里,微雕微刻得以复兴。日益茁壮。

        但供养精神的《心经》铜镜,无疑是解读千年不朽传承的“密钥”。

        刻得何如?

        实话实说,相当不错。至少,当下很多中学生以钢笔正常写画。不见得能达到这位唐代微刻者。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