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医理真传》(本章有门槛,不喜可跳过)

第(1/2)页

李介宾所看一本网文小说中的陈老魔曾经说过,疾病,无非阴阳者也。
  郑氏在《医理真传》序言中明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所以修书《医道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曲,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
  火神派的口号没打出来之前,郑氏一直被认为是与曹颖甫、陆渊雷等人齐名的伤寒学家。当时的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还专门在近代伤寒流派中肯定了其学术地位。
  辨一切阳虚,与辨一切阴虚,然后才能言扶阳之法。
  观郑氏之作,先论气血盛衰,再论阴虚阳虚,其辨列之详尽恰恰针对时弊。
  夫气有余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丹溪言论)
  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
  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
  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之远矣。
  郑氏乃详细列举阳虚、阴虚之辨,然后补当时医家疏漏之处。
  阳虚的人,阴气自然就会旺盛。这里的阴气指的是水旺,也就是血多。血多会导致气衰,这就是阳虚的原因。
  阳虚的人虽然会出现一些类似实火的症状,但实际上这是虚火,和实火是不一样的。
  实火是外来的邪气进入阳经,抑郁导致的;而虚火是阴气上升,阴气就是水,水中的先天之阳就是气,所以叫虚火。水气本来应该往下流,往上走就是逆行,这其实是因为君火(心火)太弱,不能镇压,才会上升而致病。
  阳虚的人,面色和嘴唇都会苍白没有神采,眼睛闭合;
  喜欢躺着,声音低微,呼吸短促,少气懒言,身体沉重;
  怕冷,口吐清水,饮食没有味道;
  舌头青色光滑,或者是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
  嘴里满是津液,不想喝水,就算喝水也喜欢热的,大小便正常;
  脉象浮空,细微无力;
  自汗,四肢发冷,指甲发青,腹痛,阴囊收缩。
  这些都是阳虚的真实表现。用药就应该扶持阳气,抑制阴气。扶持阳气包括上、中、下三焦,比如用桂枝、人参、黄芪,扶持上焦的阳气;用姜、蔻、砂仁,扶持中焦的阳气;用附子,扶持下焦的阳气。
  不过呢,也有一些情况和实火比较相似,这也得给大家讲讲。
  阳虚的症状里,有人会面红如朱,看着像实火(其实是元阳外越,肯定有上面说的那些病情作依据);
  还有人脉象极大、强劲如石(这是元阳暴脱,也肯定有上面说的那些病情作依据);
  也有人身体很热(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元阳外越,身体一定不会痛也不会渴,没有外感的症状;一种是产妇失血太多,阳气没有依附;还有一种是吐血伤阴,元气没有依靠,吐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