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

第(1/2)页

刘荣不知道这一日,发生在上林苑的一切,究竟有没有老爷子的手笔。

    但毋庸置疑的是:刘荣抓住了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老爷子和东宫之间的微妙关系,应该可以就此恢复正常,至少是能维持住表面和气。

    至于刘荣自己,虽然不大可能就这么容易的被东宫窦太后接纳,但也至少得到了窦太后勉为其难的认可。

    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除了刘荣——除了认可刘荣这个太子储君,窦太后,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甚至是不比刘荣差太多的选择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就好比几百年后,唐祖李渊堂堂天子之身,尤其还是开国之君,却在玄武门之变后,甘愿被儿子软禁于深宫多年,便是这个道理。

    只不过,刘荣终还是无奈的叹息着摇摇头,将自己的另外一件顾虑说出口来。

    于是,刘荣的储位就莫名其妙的坐稳了。

    却并没有急于开口阻止,而是慈爱的丢出一句:太子想做,那就试试看吧?

    彼时的太子启,是否也像现在的太子荣这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就好比后世,你再怎么技术过硬,前途光明,私下里能和领导相处的更好一些,多一些往来,对你也只会有好处,绝不会有坏处。

    “仅仅只是因为在儿看来,一个出身堂邑侯府的太子妃陈氏——甚至是陈皇后,对于我汉家的宗庙、社稷而言,终还是弊大于利的。”

    从回忆中缓过神,天子启又如是补充了一句。

    “太子非但不会有损失,反而还能更心安些,和东宫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牢不可破。”

    能在明面上认可自己,至少是默认自己这个太子储君的合法地位,刘荣便别无他求。

    “但儿做出这个决定,即不是因为厌恶阿娇,也不是因为担心馆陶姑母。”

    “太子解决了东宫——至少是让东宫不再敌对太子,馆陶主能拿捏太子的筹码,可就又少了一个。”

    盖因为天子启清楚地知道:人世间的选择,往往并非‘这么选是对的,那么选是错的’这么简单。

    “故而,再三权衡之后,儿终还是决定放弃‘联姻’这个捷径,打算用其他的笨办法,来构建自己和东宫之间的关系。”

    倒是让刘荣想起后世,某知名游戏中的人物金句。

    如太尉周亚夫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支持;

    就算是被软禁于深宫之中,如果铁了心要复辟,李渊难道真的没有一点胜算吗?

    “父皇会宫车晏驾;”

    刘荣今日的举动,其背后所暗含的信息,自然是难逃天子启那双被朝野内外,乃至天下人誉为‘慧眼如炬’的眼睛。

    “——但儿名正言顺,立之以嫡长,年壮即冠,本就不需要向东宫借这么大的势。”

    “唯独就怕孝惠皇帝那般,因为怕做错,便什么都不做。”

    在刘荣这段话音落之后,难得可以私下交流的父子二人,却是默契的陷入一阵漫长的沉默之中。

    “锦上添花,难道不好吗?”

    除了政变成功的二儿子李世民,唐祖李渊的其他儿子,都尽数死在了那场玄武门之变当中。

    万一玩儿出花活了,也算是为汉家的后世之君,在‘联姻’之外,另寻了一条和东宫利益捆绑的新道路……

    对于刘荣并没有和自己做出同样的选择——并没有通过联姻来构建政治同盟,天子启倒也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刘荣‘不类父’,或是不够理智之类。

    “最为关键的是:因为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功劳,而被父皇新封为魏其侯的大将军窦婴,即将成为儿臣的太子太傅。”

    ——先帝对天子启,总是无比严苛;

    所以,本着‘我的选择也不见得有多好’的原则,对于刘荣另辟蹊径,放弃‘联姻’这个最省事、最简单有效的政治结盟手段,天子启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更偏向于观望。

    所以,天子启很乐意给予刘荣。

    “换而言之,薄太后伸手向父皇要个太子妃的位置,是为了填补轵侯薄昭死后,薄氏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空缺。”

    “好的决策,无论决策者有多么不喜欢、多么愤怒,也应该理智的推行;”

    对于老爷子那礼乐崩坏级别的混乱称呼,刘荣显然也已经习以为常。

    问题的关键在于,然后呢?

    从儿子手里夺回江山,复辟即位,然后呢?

    ——确实。

    窦太后不是真的认可刘荣,也不是改变了对刘荣的看法,仅仅只是因为除了刘荣,窦太后没有其他的选择;

    想了许久,天子启也没想到自己,能怎么反驳刘荣‘放弃和东宫联姻’的决定。

    ——李渊真的拿李二没办法吗?

    “——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让天子启萌生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我宁愿犯错,也不愿什么都不做。

    再把唯一的儿子李世民推翻,复辟再多坐几年皇位,待寿数将尽之时,李渊又该把大唐的江山社稷,交到哪个儿子手中呢?

    这,才是唐祖李渊被‘封’为太上皇之后,就此随遇而安,不做抵抗的原因。

    “——南皮侯窦长君虽然已经薨故,但袭爵的世子窦彭祖,也总还有中人之姿;”

    既没有私相授受、老早就和窦婴眉来眼去,也没有为窦婴担任太子太傅,而做出哪怕半点努力。

    “虽进取不足,却也至少可保窦氏荣华如旧。”

    没得选,所以只能和唯一一个能勉强凑合的人选,尽可能维持相对健康的关系。

    “万一再闹出个‘馆陶主登门提亲,被栗姬乱棍赶出’的笑话出来,那才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不好的决策,无论决策者多么喜欢、多么心动,也应当冷静的驳回。”

    李二殿下:爹,你自己看着办吧;

    因为一旦刘荣的储位动摇,那作为刘荣一党的太子太傅窦婴,就必定会成为被放弃,乃至被清洗的‘废太子一党’。

    “儿臣,会灵堂即位。”

    循声抬眸,刘荣便见老爷子正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俨然一副作壁上观看好戏的架势。

    如果刘荣玩儿砸了,大不了到时候让一切重回正轨——一个太子妃陈氏讳阿娇,足以解决刘荣在太子生涯当中的一切问题。

    只是这样一来……

    得到了巨大的短期收益,却也埋下了严重的长期隐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许多。

    因为天子启翻遍了记忆,却根本没有翻到过这样一幕。

    因为当年,同样的命题,也曾摆在过‘太子启’面前;

    而太子启当年给出的答案,正是先帝年间的太子妃薄氏、至今都还住在未央宫椒房殿的薄皇后。

    “——如此说来,太子妃的事,殿下当是有了决断?”

    对于天子启的突发奇想,先帝不是破口大骂,就是冷言嘲讽。

    “薄昭一死,薄太后当即势单力薄,便只能投资未来,为薄氏谋求个太子妃的位置。”

    只是进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之后,天子启便轻松得出结论:在经过今天这一场会晤之后,刘荣已经没必要为了自己和东宫之间的关系,而拿出‘太子妃’这个筹码,来换得馆陶公主刘嫖的支持了。

    就说是窦婴这个太子太傅——刘荣做什么了?

    这也正是李世民凭借一场玄武门之变,便得以成为大唐第二位天子的原因。

    “阿娇会长大;”

    “儿想了想当年,薄太后非要让自己的族孙,给父皇做太子妃的原因。”

    就拿当年,‘太子启’做出的选择来说:以太子妃为筹码,换得彼时的东宫薄太后的支持,确实是为彼时的太子启解了燃眉之急。

    言罢,刘荣也不忘哀叹一气,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